春秋時,各國興建了大量城市和宮室。宮室都屬臺榭式建筑,以階梯形夯土臺為核心,倚臺逐層建木構房屋,藉助土臺,以聚合在一起的單層房屋形成類似多層大型建筑的外觀,以滿足統治者的侈欲和防衛要求。此后的戰國時出現了更多的城邑、宮室。戰國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二城,大城又稱郭,是居民區,其內為封閉的閭里和集中的市;小城是宮城,建有大量的臺榭。此時屋面已大量使用青瓦覆蓋,晚期開始出現陶制的欄桿和排水管等。

從春秋戰國開始,中國就有了建筑環境整體經營的觀念。《周禮》中關于野、都、鄙、鄉、閭、里、邑、丘、甸等的規劃制度,雖然未必全都成為事實,但至少說明當時已有了系統規劃的大區域規劃構思。《管子·乘馬》主張,“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說明城市選址必須考慮環境關系。
戰國建筑可以河北平山中山王陵為代表。它雖是一座未完成的陵墓,但從墓中出土的一方金銀錯《兆域圖》銅版,即此陵的陵園規劃圖,仍可知它原來的規劃意圖。中山王陵有封土,同時在封土上又有享堂。據《兆域圖》和遺址,復原其當初形制是外繞兩圈橫長方形墻垣,內為橫長方形封土臺,臺的南部中央稍有凸出,臺東西長達310余米,高約5米;臺上并列五座方形享堂,分別祭祀王、二位王后和二位夫人。中間三座即王和二位王后的享堂平面各為52×52(米);左右二座夫人享堂稍小,為41×41(米),位置也稍后退。五座享堂都是三層夯土臺心的高臺建筑,最中一座下面又多一層高1米多的臺基,體制最崇,從地面算起,總高可有20米以上。封土后側有四座小院。整組建筑規模宏偉,均齊對稱,以中軸線上最高的王堂為構圖中心,后堂及夫人堂依次降低,使得中心突出,主次更加分明。中國建筑的群體組合多采院落式的內向布局,但也有外向性格較強者,中山王陵雖有圍墻,但墻內的高臺建筑聳出于上,四向凌空,外向性格就很顯著。封土臺提高了整群建筑的高度,使得從很遠就能看到,很適合曠野的環境,有很強的紀念性格,是一件優秀的建筑與環境藝術設計。
值得一提的是,墓中出土的《兆域圖》是已知我國最早的一幅用正投影法繪制的工程圖(距今2300年,世界上最早的正投影圖是埃及金字塔的平面圖,距今5000年)。圖上所標方位與現代地圖相反,為上南下北,圖上文字均用戰國時期的文字“金文”書寫,圖上所有線條符號及文字注記均按對稱關系配置,布局嚴謹;圖中的尺寸采用“尺”和“步”兩種單位表示,比例尺約為1比500.此圖不僅表明當時的制圖水平,還告訴人們當時的建筑是先繪制出平面才施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