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對于非遺文化的保護、挖掘和創新發展,貴州省都不遺余力地積極推進。近年來,安順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和貴州省委、省政府的各項決策部署,并在安順市委宣傳部、市婦女聯合會、市旅游發展委員會、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等部門的高度重視和支持下,在非遺文化的傳承中積累了一些經驗,取得了一些成果,為業界提供了一條可供借鑒的發展路徑。
積極推進非遺文化傳承
安順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非遺科科長鄧敏介紹說,近幾年,貴州省、安順市各級政府、部門都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目前,安順市已成功申報9項10處國家級非遺項目、50項省級非遺項目和147項市級非遺項目。
她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主體是傳承人,因此,一直以來,安順市對這些非遺文化傳承人的培養和申報非常重視,希望借此擴大傳承隊伍、樹立行業典型,將非遺傳承工作認真落實。截至目前,安順市已經成功申報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共計92人,其中包括國家級非遺文化傳承人4人(2人已故),省級29人,市級61人。每年各級政府都會對這些傳承人發放補助資金,用于對其個人及其工藝的保護和扶持。
為配合非遺傳承人的扶持工作,安順市還專門建設了多個文化基地,其中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基地4個,市級22個,專門作為非遺文化的展覽展示、教學及研究場所。
此外,安順市還進一步加強對傳承人的培訓力度,多次組織非遺傳承人赴各地研修、研學,使該隊伍更加專業化、系統化,符合文化傳承與時代發展的更高要求。據介紹,自開展培訓以來,安順市已經派出20多名非遺文化傳承人前往北京服裝學院、蘇州工藝美術學院、東華大學等高等院校學習深造,一方面加強修為、提升技能,一方面開拓眼界、積累經驗,加強產品創新能力和對接市場能力,為安順的非遺文化發展注入更多活力。
旅游成為傳承的重要陣地
“我們常說,‘旅之無文,行而不遠’。意思是,沒有文化內涵作支撐的旅游走不遠。因此,近年來,我們在發展旅游的過程中,逐漸將文化注入作為重點,努力講好文化故事、情感故事,為游客打造一個‘心向往之’的優秀旅游城市。”安順市旅游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剪艷羅加說,在全域旅游、大眾休閑時代,游客對旅游目的地的要求逐漸提高,正從觀光游覽向休閑體驗轉變。為了滿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我們必須轉變觀念,轉變做法,讓特色文化和旅游業充分融合,讓文化成為旅游的重要吸引物。
為此,安順各景區加強對文化,尤其是獨具安順特色的非遺文化的挖掘,在景觀中適當加入傳統文化故事、元素,豐富游覽內涵。
如著名的黃果樹瀑布景區內植入了西游漫道、科普館等,增加游覽的趣味性;龍宮景區新建龍宮別院、龍吟臺等以龍文化為主題的景觀設施,充分展示龍文化……此外,格凸河景區、天龍屯堡景區等安順一些知名景區景點,也充分挖掘特色文化、打造旅游演藝、開發旅游商品,將非遺文化與旅游開發緊密結合,積極構建“全景式打造、全季節體驗、全方位服務、全產業發展、全社會參與、全區域管理”的全域旅游新格局,帶給游客非凡的旅游體驗。
對于以旅游為載體、推動非遺文化傳承和發展的思路,周蓉十分贊同。她表示,應該抓好“錦繡計劃+”行動,積極推進“錦繡計劃”與新型城鎮化、全域旅游的融合發展,推進婦女手工與休閑度假旅游、觀光農業旅游、屯堡文化旅游的融合發展,促進文、農、旅一體化發展,推動文化和旅游業轉型升級,發揮兩者1+1>2的綜合效應。
近幾年,安順積極建設文旅產業綜合體,打造了普定縣白巖鎮阿寶塘村、鎮寧自治縣環翠街道辦事處高蕩村、開發區三合苗寨等具有傳承民族手工技藝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的美麗鄉村休閑旅游示范點,“文化+旅游”效應逐步顯現;通過廣搭賽會平臺,如舉辦旅游發展大會、手工制品大賽、展銷會等,宣傳、推介安順婦女特色手工制品,提高安順非遺文化產品的知名度,營造良好的輿論宣傳氛圍,強力推動了當地旅游文化產業的長足發展。
“下一步,我們會繼續大力推行‘錦繡計劃’、助推文旅深度融合,深入推進安順婦女特色手工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將‘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讓政策落地、讓百姓致富、讓社會和諧,實現政治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協調、相統一。”周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