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嗚音可以吹到皇帝的金鑾殿,也可以吹到小姐的繡花樓。”《沮水嗚音》于2008年入列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朵深山奇葩,如今怎樣?近日,記者探訪了保康最具傳承代表性的王氏樂班。
楚聲遺韻 沮水河畔回響千年
深秋時節,山色斑斕。在馬橋鎮趙家山村,王氏樂班王成成拿出嗚音演奏用的長號,對著茫茫群山,氣沉丹田,吹奏出“嗚嗚”聲,音韻低沉悠長,讓人有天地回旋之感。
沮水嗚音(原稱巫音),是古代楚地巫音一脈相承的遺韻,因使用器樂長號發出“嗚嗚”聲而得名。
嗚音在一般的吹管樂中稱為簫音,是筒音的超吹音,用藝人的話來說,這種近似“逼”出來的聲音清晰、幽暗、虛渺,似巫師吹牛角招神的嗚嗚聲,聽之令人肅然起敬。
村民描述,喜事,嗚音班子藝人能用長號吹出“哈哈……”之聲,喜慶和諧;白事,吹出“嗚嗚……”的哀思之音,聽者無不感到悲愴。
史載,西周時期,楚國立國于現在的荊山沮、漳水一帶。“楚人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樂鼓舞。”“齊庭陳大呂,荊國起巫音。”巫音即巫師歌舞時用的音樂。
“嗚音流傳千年,其中古風古韻保留最完整的當屬保康的沮水嗚音。”82歲的楊順適介紹,從他調查到的《樂班傳承譜系》中看,其傳人大多淵源于趙家山村的王氏樂班,王氏樂班有史可查的嗚音傳承已有10代。
1985年春,楊順適時任保康縣文化局副局長,在下鄉收集民歌途中,第一次聽到老藝人王作玉吹奏嗚音,至今難忘:“那聲音聽起來是那么遙遠、蒼涼、低悶、神秘、幽暗,時而如山間流水,潺潺而流;時而像步入神秘地宮,讓人心驚膽戰。”
楊順適了解到,嗚音是吹打樂器演奏的音樂,演奏樂器由長號、嗚音喇叭、戰鼓、邊鼓、勾鑼、包鑼、馬鑼、引鑼、镲子、木魚、竹笛等樂器組成,嗚音喇叭比普通喇叭長且厚,發音低沉郁悶,演奏班子一般由5至7人組成。

百余嗚音口口傳 半數譜曲傳今朝
如此好的先民古樂,怎能塵封深山幽谷?
隨后20多年,楊順適專注收集、研究沮水嗚音。據王作玉等藝人介紹,嗚音有108首,因年代久遠,演奏技藝很難,加上這種音樂口口相傳,沒有曲譜,王作玉已是
家族第八代傳人,他也只會50多首曲子。
1987年,楊順適多次來王作玉家,根據其演奏記錄了《雀雀靈》《葉葉落》《獅子滾繡球》《情姐葉葉高》《天下同》《范手》《娶親調》等52首曲子,將嗚音樂曲進行篩選與記譜規范,編寫《沮水嗚音》。1989年,楊順適撰寫論文《楚聲遺韻》,在《中國音樂》第2期上發表,這也是楚聲遺韻沮水嗚音首次被外界所知曉。
經楊順適調查,從先秦楚國開始,沮水嗚音就以家族嫡傳方式傳承。
“如今,沮水嗚音在保康有兩支傳承班底,尤以馬良鎮趙家山村王氏樂班最具代表性。”保康文化館館長羅瓊介紹。
2014年王氏樂班班主王述銀被列為省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系家族第九代傳人,其子王成成被列為襄陽市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目前王氏樂班人員眾多,一個村聯合開展傳承活動能拉出3支隊伍同時演奏,讓人大開眼界。

傳承創新 讓楚樂瑰寶煥發新生
“王氏樂班嗚音傳承方式不斷創新,既有傳統的口口傳承,也與高校音樂專業師生聯手,還舉辦嗚音培訓班,多種傳承方式相結合,這些原生音樂瑰寶一定會發揚光大。”羅瓊說。“我們王家班有一些絕技,如偷換氣、甩馬鑼、雙摸眼等。”36歲的王成成,如今成了王氏樂班傳承骨干。
10歲時,大伯王述金看他癡迷嗚音,便教他練習基本功甩馬鑼--吹奏曲目時將巴掌大的馬鑼拋上拋下、扔出接上。“從小學四年級起,往返學校路上我拿石頭當馬鑼甩,開始,手被砸得生疼,到后來,手上磨出繭。”王成成笑著比劃,為達到手眼一致,拋接自如,他苦學苦練了10個年頭。“我把這套手藝教給徒弟了。”王成成為嗚音后繼有人興奮,將師傳之法和自己的經驗傾心授徒。
王成成介紹,嗚音藝人都懷揣絕技,必得學會偷換氣,偷換氣是一種連續吹奏的技能,就是僅靠鼻腔進氣的本領。另外,兩人配合默契同時演奏,各自用一只手去按對方喇叭的嗩眼兒,被稱為“換拇眼兒交叉合奏”。
上世紀90年代,沮水嗚音王氏樂班班底傳承輝煌,足跡遍及保康、南漳、宜昌等地。王成成憶起趕山路做“期活”(紅白喜事):“走得腳板生疼,我恨不得把身上背的銅器扔到半路上。”
2007年,王述金老人去世,王成成的父親王述銀接過班主重任,繼續傳承該項目。“到襄陽高校交流,進五道峽景區展示,到縣劇場表演,每年參加這樣的活動30多場,做‘期活’還有近百場。”王述銀說,樂班人心很齊整,隨叫隨到,目前收入穩定,喜歡嗚音的城里聽眾也越來越多。
沮水悠悠,嗚音綿長。王氏樂班10代接力堅守,讓嗚音重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