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阿房宮與上林苑考古隊在對秦櫟陽城發掘時,發現一件迄今為止最大的筒瓦。
據本次考古領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瑞介紹,考古隊在此次發掘中陸續發現了大量的筒瓦、板瓦、瓦當等建筑材料。其中的動物紋瓦當、槽型板瓦、筒瓦等建筑材料的特征不僅與鳳翔秦雍城遺址的同類遺物形制大體相近。

“在3號城內的大型建筑基址中我們發現了長73厘米、直徑為63厘米的巨型筒瓦,同時還出土了一些夔紋大瓦當的殘片、空心磚踏步道等指標性的遺物遺跡,標志著這些夯土建筑應為戰國時期秦王的宮殿。”劉瑞說。
在考古隊的庫房中,記者見到了由多塊殘片拼接起來的巨型筒瓦,在這件筒瓦前,放置了一件之前在遼寧綏中碣石宮出土的已知“瓦當王”的影印件。對比發現,它們雖然紋飾相近,但規格上,還是櫟陽新發現的尺寸要更大一些。
在巨型筒瓦的發現地,秦櫟陽城3號宮殿的西邊界處,記者看到這里有大量的瓦礫堆積。劉瑞介紹,這種堆積方式應該是宮殿自然倒塌后,屋頂的瓦順勢倒下形成的。巨型筒瓦當時應該是扣在房頂的最高處,也就是整個建筑屋脊處。這個重要發現解釋了大型瓦當在屋脊上擺放的位置和方向,很可能是放在大型宮殿屋脊的兩側。
在發現巨型筒瓦不遠的地方,考古隊還發現了一處通向室外的磚質踏步。這種帶有精美紋飾的空心磚鋪成的踏步,即使在2500多年后的今天,看上去依然十分精美。
劉瑞說這種形制的踏步此前在杜陵寢殿中發現過,說明這種形制的踏步只有皇帝、皇后這種身份的人才能使用,因此這里出現這種等級的踏步,進一步說明了這里是秦國皇宮的宮殿建筑。
此外考古隊在3號城出土的器物殘片上還發現了“櫟陽”“宮”字樣的陶文,確認了櫟陽古城即是“商鞅變法”發生地的“秦都”。劉瑞介紹,除了上述陶文,考古隊還在一些器物殘片上發現了數量眾多的“櫟市”陶文,與文獻中秦獻公在櫟陽“初行為市”進行經濟改革的記載相符,是秦人最早的商品經濟的實物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