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云南昆明西山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勇于創新,在隊伍建設、非遺項目保護傳承、宣傳展示、精品推出、傳習館(所)建設的推進及依法規范化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截至今年4月,西山區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近100項,代表性傳承人29人。其中國家級文化遺產名錄2項、省級2項、市級13項、區級70余項(部分項目尚待論證);省級代表性傳承人10人、市級1人、區級22人。
一針一線一世界。“學會刺繡,我能繡整個世界”,滇繡創始人祖玉蘭說。

據祖玉蘭介紹,“祖氏滇繡”吸收了蘇繡針線的細膩、湘繡色調的和諧、粵繡色彩的飽滿、蜀繡題材的多樣,在四大名繡的基礎上,又巧妙地將云南少數民族原生態文化與現代藝術元素融合,可以說是刺繡界的“混血兒”。她的作品《百駿圖》長3.25米,寬0.45米,是目前云南最大的刺繡作品,全卷描繪上百匹駿馬姿態各異,形象逼真,整個作品匯聚4000多個顏色,一根線分48絲,用其中一絲來繡,且沒有一個針腳超過0.2毫米,全卷色彩濃麗,構圖復雜,祖玉蘭和3個徒弟耗時1年零4個月才創作完成。
在昆明西山區像祖玉蘭一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還有不少。徐孝國是生活在昆明的山東人,祖輩一直在做葫蘆雕刻,是當地市級葫蘆文化傳承人。耳濡目染的他也漸漸有了興趣,空閑時也跟著爺爺、父親學手藝。8年前,他開始研究怎樣將葫蘆做成藝術品,最主要的是想將父輩的技藝繼承、延續下去。他將葫蘆的雕刻和彩繪二者巧妙地結合起來,賦予傳統民間葫蘆創作以藝術生命,創作葫蘆作品幾千件,其精湛的技藝及獨特的藝術作品贏得了國內外藝術家的認同。日前,他被授予西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2014年3月,西山區文化部門與云南省文化部門在云南省博物館、省人大辦公樓聯合主辦了轄區祖氏滇繡畫精品項目展示推薦活動,并在云南中醫學院呈貢校區進行了“非遺”進校園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是西山區“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要創舉,為文化遺產進校園和傳承搭建了一個較好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