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滿人類文明的遺存、映射燦爛文化的博物館,不僅能夠延續歷史的傳承,更承載著許多人兒時了解歷史、學習知識的記憶。365天,24小時,打造“永不關門”的博物館不只存在于人們的想象中,在互聯網時代,站在“云端”參觀博物館實現了人們的這個愿望。
如今,在“互聯網+”上升為重要國家戰略的背景下,國家文物局啟動了“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計劃。那么,擁有“天然的歷史博物館”美譽的陜西,是如何構建智慧博物館,讓文物真正“活”起來?如何在藏品、博物館和公眾之間筑起一道橋梁,將更多成果呈現給受眾?
搭建博物館智能生態系統
博物館是獨特的文化載體,是理解過去,思考當下,啟迪未來的文化空間。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移動互聯網等信息通信技術的推動下,以人、物、數據動態多元交互傳播為核心,能穿越時空的智慧博物館應運而生,實現了博物館從數字化向智慧化的轉型升級。
互聯網專家、西安動力無限科技集團董事長趙中南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互聯網+”代表了時下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在經濟社會各領域中發揮重要作用,那么博物館數字化無疑將改變的是博物館原有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而且這一改變將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
“打造智慧博物館首先就要樹立‘智慧服務’的理念,主要針對公眾服務需求,以多維展現互動形式,實現公眾與博物館藏品交互的高度完美融合?!壁w中南說,陜西博物館數量已達270座,不僅在網站建設上有很大需求,而且在網站提檔升級方面渴望有實力的互聯網服務機構。據了解,作為在互聯網領域頗有建樹的企業,動力無限擁有300多個商務團隊、100多個策劃設計團隊、50多個程序團隊、100多個專業網編客服團隊,從最初建站到網站上線,再到網站效果追蹤,—直到網站后期維護,為每一位客戶提供多對一服務,每個環節都嚴格把控,用責任與擔當捍衛每一位選擇、信任“動力無限”的客戶。
趙中南認為,博物館的管理者應借助互聯網的用戶思維、社會化思維、大數據思維、平臺思維、迭代思維、簡約思維、極致思維等把社會資源、信息資源和物理資源進行深度融合,把管理從二次元上升到三次元,為用戶創造“沉浸式”的體驗。“現今,VR技術結合穿戴式設備,已經成為互聯網產業的關鍵熱點,引領第四代互聯網的爆發式增長。”趙中南說,VR技術與博物館的結合,可以為博物館提供高性價比的沉浸式互動體驗,讓文物動起來、讓歷史活起來,同時極大地拓展了博物館的承載量,讓博物館不受實體場館的限制,走進其他公共場所,甚至走向億萬家庭。
讓博物館“飛上云端”
20多年前,數字博物館在世界范圍內才剛剛起步,而今,在我國,許多博物館都在努力開拓數字化展示和服務的平臺。各大博物館的網站日臻完善,除了展覽信息、導覽服務、門票預訂等基本功能外,虛擬瀏覽能夠讓人們足不出戶就輕松游歷博物館。陜西數字博物館是這方面的翹楚,游客只需動動手指,就能夠在網上免費參觀陜西省內百余座博物館。
我們往往有這樣的體會:為了在互聯網上搜索到想要的信息,需要不停地嘗試、變換輸入內容,或瀏覽很多重復無用的詞條。海量數據讓我們感到興奮之余,還有無所適從。在文物博物館界,也出現了被數據淹沒的威脅:文物及文化遺產監測系統、安保消防系統、網上虛擬展示系統、專家及公眾等,時刻都在產生著新的數據。然而,由于沒有建立起統一的平臺,這些數據絕大部分淪為信息孤島或垃圾數據,沒有得到有效應用。
雖然陜西數字博物館的成功上線運行為觀眾打開了一扇窗,陜西的一些博物館也開啟了館區WIFI和手機APP導覽,啟動了二維碼創意活動項目,增強了體驗性。但海量的數據無法處理應用、官方網站形式單一等等狀況依然存在。當下,智慧博物館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那么,如何讓文物在互聯網上真正“活起來”,仍是讓眾多博物館專家苦思冥想的問題。
趙中南認為,如今,互聯網在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對博物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內博物館未來的信息化建設,應該從硬件投入轉向服務理念提升和內容建設。也就是說博物館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新技術,但也要意識到我們不是技術秀,必須做好內容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