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是中國建筑構架中最重要的構件之一,它是一段橫斷面大多呈矩形的橫木,明清時期基本接近方形,而南方的很多梁則采用圓形斷面,這樣較節約木材。
在大式帶檐廊的建筑物中,主要的梁多前后金柱承托,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次要的梁,其中,連接金柱和檐柱的梁,它的形體較短小,但梁頭通常都做成較為復雜的形式,這種短梁叫做“挑尖梁”,它并不起承重作用,主要起連接作用,相當于小式大木作中的“抱頭梁”。
其一般用在廡殿頂建筑中,當廡殿頂建筑采用推山做法時,由于兩山向外推出,脊檁要隨之加長,那么其兩端便懸空于梁架之外了,但這段懸空的脊檁上面有正吻、瓦等構件,為了安全與牢固起見,必須在脊檁下面加承重件,一般是一梁一柱,柱稱“雷公柱”,梁就是“太平梁”。除廡殿推山建筑外,某些大的攢尖頂建筑中,其雷公柱下也要增設一根短梁做承重件,這根短梁也叫“太平梁”。
在建筑屋頂上的垂脊處,即屋頂的正面和側面相接處,最下面一架斜置并伸出柱子之外的梁,叫“角梁”。一般有上下兩層,其中下層梁在宋式建筑中稱“大角梁”,在清式建筑中稱“老角梁”,老角梁上面,即角梁的上層梁為“仔角梁”,也稱“子角梁”。
“月梁”這一名稱指兩個概念,一是清式卷棚頂建筑梁架的最上一層梁,也叫頂梁;二是指做成“新月”形式的梁,梁的兩端(肩)呈弧形、梁的中段微微上供,整體形象彎曲得近似新月,所以稱月梁。漢代稱這種月梁為“虹梁”。月梁側面常施以紋樣精美的雕刻。宋代以前大型建筑中露明的梁多采用“月梁”做法,到了明清時期,官式建筑已不再使用,但江南民居建筑中仍較為常見。
梁承托著建筑物上部構架中的構件及屋面的全部重量,是建筑上部構架中最為重要的部分。依據梁的具體位置、詳細形狀、具體作用等的不同有不同的名稱。大多數梁的方向,都與建筑物的橫斷面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