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也出現了大量的廢棄的舊工業建筑,與此同時,經濟發展推動著人們對文化藝術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博物館為主的展示空間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從奧賽車站到奧塞博物館、盧浮宮、故宮、梵蒂岡博物館……很多的著名博物館都是在歷史建筑的基礎上進行改建。這些改修成的博物館,哪一個令你印象深刻呢?
1、杜月笙舊居
杜月笙舊居,位于西湖風景名勝區后孤山路10號。1932年《申報》主人史量才為杜月笙擇地,杜月笙便相中了西泠橋畔、孤山腳下的這塊“風水寶地”和內中的一幢別墅。買下并改建成了美輪美奐的杜莊,雅號“寂庵”。寂庵建筑面積有330平方米,高敞廳室,寬大走廊,中式屋頂,木質門窗,雕飾精細,屋數為外二內三,較為獨特。改建完成后,杜月笙便常來常往,內部陳設極盡奢華。整日門庭若市,燈紅酒綠,好似一座銷金窩。這與杜月笙當初起的寂庵之名頗不相稱,名實不符。
解放后,杜莊收歸國有,拆去圍墻,曾作為干部宿舍,浙江省第一任省長沙文漢曾居于此。后又劃撥給文化部門使用。曾作為“秋瑾史跡陳列館”,現為國家級的博物館——中國印學博物館。印學博物館。


2、抱青別墅
抱青別墅,建于1931年,北依葛嶺,面朝西湖,為三層西式磚木結構樓房。由當時浙江湖州南潯鎮上被稱作“四象八牛七十二狗”中“八牛”之首邢抱青出資建造。
抱青別墅曾以“葛嶺旅館”聞名湖上。據載,當時的葛嶺旅館在分成四等的西湖旅館中排名較前,僅次于新新飯店和蝶來飯店。當時的廣告詞稱:“本旅館開設在保塔腳下,里西湖濱,西式洋房,地位寬敞,每臥室前有會客室,后連浴室,浴室裝有冷熱水管、自來水便桶,地點清靜幽雅,交通便利,由京滬來杭汽車直達本館門首,西湖游艇可泊本館所建埠頭,中西飲食一應俱全并備有寬大停汽車間。”生意很是興隆,著名政客張道藩和其女友蔣碧薇對此地也極表贊賞。
該建筑風格亦很有特色。方形立柱,弧形門窗,立面凹凸,裝飾豐富,外形自由,富有動感,展示出自由奔放的格調和通達世俗的情趣。而它的磚木結構,老式黑瓦,內部陳設等,則仍保留有中國傳統建筑的特色。整幢體現了近代西湖建筑承上啟下、中西交匯的過渡特點。
葛嶺旅館現為“杭州國畫院美術館”,門牌號碼是北山路38、39、40號。



3、藝象滿京華美術館
滿京華美術館的前身是鴻華印染廠的整裝車間廠房,其構想源于對這幢空置廠房空間縱橫向剖面空間的重新敘事組織。新館的空間植入延續了我們在藝象廠區的建筑介入策略——將原廠房框架看作一個巨大的開放“涼亭”,而將新的建造體獨立地成長于原始內地坪之上,以營造一個多重內外的空間邏輯,并在“內”與“外”之間建立一個介于空間上新與舊、時間上過去與將來的特殊區間。

核心的內部空間——主展廳——被懸置在廠房空中的黑色鋼盒體,她的特別之處在于頂部是原廠房空間的采光排風結構,為展廳提供的柔和的頂光。這個長67.3米、寬18.9米的封閉展廳的原色鋼板盒體通過獨立的幾片混凝土剪力墻和細鋼柱列支承,平面上線性延展的支承結構物在豎向連接了與室外聯通的首層地坪和二層展廳之間的觀展交通,并區隔和定義了美術館首層架空開放空間的不同功能模塊,包括前臺、入口展廳、階梯大廳、藝術品商店和可以靈活間隔的多功能空間。首層空間與戶外景觀相連,營造一個流動的半戶外空間敘事,連接藝術與自然、連接驛動與寧靜。

美術館的主入口設于廠房南山墻面,以一個T形平面的清水混凝土建構體與被改造為景觀水池的原印染廠的過濾池相連。嫁接于過濾池上的景觀浮橋與玻璃平臺步行系統在美術館的主山墻前展開了與藝術園區主廣場的自然山景相對的游園戲臺。沿著這條不經意的游園路徑步入美術館,仿若穿行于自然與人造物、工業與后工業文明之間,以及在不同的時間端點之間的游走。
4、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作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后續利用與開發的重點項目,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由世博會城市未來館改擴建而成,而城市未來館的前身則是建成于1985年的上海南市發電廠主廠房及煙囪。經歷了全方位改造后的原南市電廠已經蛻變為功能完善、空間整合、動線清晰的充滿人文氣息與藝術魅力的城市公共文化平臺。

它以一種歷史敘事的方式結束了其輝煌的工業時代的使命。六年的艱辛設計歷程見證了一個昔日能源輸出的龐大機器如何轉變為推動文化與藝術發展的強大引擎。它的落成將改變上海乃至整個中國的藝術格局,并將與展示古代藝術的上海博物館、展示近現代藝術的中華藝術宮互相呼應,使上海藝術展藏的格局更為完整,脈絡更為清晰。

它對原有南市電廠的有限干預,最大限度地讓廠房的外部形態與內部空間的原有秩序和工業遺跡特征得以體現,同時又刻意保持了時空跨度上的明顯痕跡,體現新舊共存的特有的建筑特征。它以開放性與日常性的積極姿態融于城市公共文化生活,以空間的延展性蓄意模糊了公共空間與展陳空間的界定,不僅給顛覆傳統意義上人與展品間的關系創造諸多機會,更為日常狀態的引入提供最大可能性。它以多樣性與復合性的文化表達詮釋人與藝術的深層關系,以漫游的方式打開了以往展覽建筑封閉路徑的壁壘,開拓出充滿變數的彌漫性的探索氛圍。
它是一個觸手可及的藝術館,一個公平分享藝術感受的精神家園,更是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城市公共生活平臺。
5、SCAItheBathhouse

這間名為SCAItheBathhouse的當代美術的畫廊成立于1993年,現在的地址由一間具有200年歷史的名為“柏湯”的浴室改建而成。其中的外觀與內部的建筑風格還保存著許多原有的模樣。

位于富有風情的谷中。畫廊主要是向全世界的游客和藝術愛好者推廣日本最新銳藝術家以及藝術家的作品。此外,也積極向日本國內的人民群眾介紹仍然不為日本人所知的海外優秀藝術家。雙向的展出促進了日本國內外藝術與文化的交流,十分符合日本本土對藝術文化的尊重。
6、非洲當代藝術館
非洲當代藝術館前身是一座建于1921年的混凝土澆筑的谷倉,大量港口運來的糧食在這里被收集、分類并最終分銷。它原來是半個世紀以來,哈撒拉以南非洲最高的建筑。

今年9月以后,它被改造成了非洲大陸第一間關于非洲及非洲僑民的當代藝術博物館。負責設計的是以創新大膽設計聞名的英國設計師ThomasHeatherwick。這次的設計依舊獨特,他將一棟死氣沉沉的百年混凝土結構建筑與現代玻璃大樓結合在一起,建筑內部更是充滿巧思。

位于博物館中心的畫廊和中庭空間由筒倉的42個密集管狀的細胞結構組成。這個項目建設包括6000平方米的展覽空間,具體包含八十個畫廊空間,一個屋頂的雕塑花園,最先進的藝術品存儲和保護區,一個書店,一個餐館,一個酒吧和多個閱覽室。博物館還將為服裝研究中心,攝影,管理辦公,動態影像,表演實踐和藝術教育提供空間。而混凝土頂端那些折射著太陽光的玻璃建筑中,是另一個世界。它內部是一個高檔酒店,擁有屋頂花園、書店、餐廳和酒吧等空間,提供200歐元一杯的干邑白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