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高速公路項目搶救性考古發掘結束,考古人員發現新疆境內最早墓葬距今約4900年。
尼勒克段古墓葬地處阿布熱勒山南麓臺地或地勢平坦、開闊的平地上,鞏乃斯河北岸山前草原地帶,這個路段共發掘墓葬112座。
出土文物96件,包括陶器、青銅器、鐵器、骨器、金器、珠飾品、石器和角器等,多為當時的生活用品或隨身佩戴的裝飾品。

墓葬涉及的時代為銅石并用時期至戰國秦漢時期。
從分布特點上來看,銅石并用時期至青銅末期墓葬基本沿北山腳下呈東西向分布,而秦漢時期墓葬多分布在山前開闊地或沿山梁呈南北鏈條狀分布,墓葬分布比較密集。
而從外形來看,墓葬地表均有土石混合封堆,葬式以仰身直肢葬為主,少數為仰身屈肢,側身屈肢。
考古人員依據墓葬形制的差異,將墓葬分為豎穴土坑墓、豎穴土坑石室墓、豎穴土坑偏室墓及石圈石棺墓。
最令考古人員感到興奮的是,豎穴偏室墓中,早期的墓葬年代結果顯示距今4953-4937年。其中兩個為單人葬,仰身屈肢,頭西足東,隨葬品是尖底橄欖形陶罐。一個墓葬是夫妻合葬仰身屈肢,頭東足西,在人骨腹部出土礪石和骨耳環等2件配飾。

阮秋榮說:“這三座墓葬也是新疆境內最早的墓葬,屬于早期青銅時代墓葬,將伊犁河谷青銅時期的文化往前推移1000多年,以前在新疆通過考古發現的青銅文化在距今3600到3500年。”
墓葬中的銅刀、鐵刀、箭鏃、羊骨等反映出游牧文化的特征。陶器中,針杉紋尖底罐有阿凡納謝沃文化因素。另外,本次發掘中有兩座墓葬封堆較大,規格較高,墓主身份地位可能較高。
阮秋榮說,此次考古發掘成果為鞏乃斯河流域史前考古學文化框架提供了新資料,對研究伊犁河谷考古學文化序列,與伊犁河下游哈薩克斯坦境內同類型遺存進行比較,探索早期中西文化交流有重要價值。
另一標段發掘墓葬80座
同時,另一個標段的考古發掘也有諸多發現。
為了配合伊犁G218高速公路建設,5月至9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了為期5個月的考古發掘,共計發掘墓葬80座。
從整個墓葬發掘情況看,大型墓葬均遭到多次嚴重盜擾,沒有一座保存完好,出土少量殘金飾、銅器小件;中小型墓葬相對較好,出土一批完整陶器、人骨。
出土文物約150件(組),有金器、陶器、銅器、骨器及各種料珠飾件。
豎穴土坑偏室墓的數量較多,墓坑中填充大量卵石或片石,人骨葬于偏室內,仰身直肢,頭西腳東;隨葬品置于墓主頭端右側,一般為1件陶器、1把鐵刀及羊骨。
墓葬中出土陶器均以單耳平底罐和圜底壺為主,“這類墓葬存在于伊犁地區眾多墓地之中,其年代為公元前5世紀前后,統一的埋葬習俗,隨葬器形、紋樣相似的彩陶,無疑代表著一種具有鮮明特征的文化遺存。”阮秋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