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建設進程中,非黑即灰的高樓淹沒了粉墻黛瓦的街巷,標新立異的現代化建筑讓城市色彩亂花迷眼……如何尋找到與南京的歷史文脈、地域特征相匹配的城市色彩,讓金陵古城重新煥發色彩之美?
今年2月,南京市規劃局與東南大學建筑學院“牽手”完成了《南京市城市色彩控制導則》,將城市色彩定位為“梧桐素彩,錦繡妝花”,劃定色彩控制片區,根據不同分區色彩特征,分級引導,更好地推進城市設計精細化管理。

“南京是一座多彩的城市,長江、玄武湖、明城墻、紫金山……都是南京的色彩。”項目負責人、東南大學建筑學院博士沈穎告訴記者,課題組使用無人機,從空中對南京市的色彩進行捕捉,將航拍照片拼貼在城區地圖上,提取色彩覆蓋馬賽克圖,便有了驚喜的發現:一幅暖灰色“梧桐素彩圖”從斑駁的主城色塊上浮現出來。沈穎說,南京新城和山水邊建筑大多呈現青、灰、白三色,CBD和商業區為簡潔的冷灰色。“梧桐樹是南京重要的行道樹,樹干呈現出高明度層次豐富的暖灰色調,這和南京城的主要色彩非常契合”。
城市色彩主要受自然地形地貌、氣候特征和人文特色影響,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色彩圖。“《南京市城市色彩控制導則》將城市色彩定位為‘梧桐素彩,錦繡妝花’,是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凸顯城市人文,描繪市民普遍接受的色彩愿景。”南京市規劃局詳細規劃處處長蘇玲說。
除了主色調,南京作為一個大城市,還有色彩分區特色,可以用3個詞來形容南京的色彩分區:“璞玉環翠”的自然山水展現區、“朱黛余韻”的歷史文化展現區、“逶迤銀龍”的現代風貌展現區。“城市的色彩之美可以如交響樂,有主旋律、副旋律,形成多樣統一的樂章。”沈穎告訴記者。
“在空間上,結合3大片區的特點,對建筑色彩也實施了分區控制。”蘇玲告訴記者,在紫金山、秦淮河等自然山水周邊,建筑色彩與山、水、林相互掩映,以明度高的暖灰色系和冷灰色系為主;在老城南等歷史文化街區,建筑色彩可以從淺灰過渡到暖紅、青黑,體現歷史城區文化底蘊和“煙火氣”;在河西、江北等現代風貌展現區,建筑以暖色系和高明度、低彩度的冷色系“打底”,展現城市的現代、開放和自信。

“在《南京市城市色彩控制導則》中,除了為南京城的主色調和3個色彩分區定位,還根據建筑區位的敏感程度,采用三級控制強度,分級引導。”蘇玲告訴記者,建筑的高度、體量,建筑所在區位的敏感度,都是色彩管控的重要考量因素。“在使用色彩上,總體層面明確禁用色;重點片區進行精細化色彩引導,避免‘大洋怪’,以形成整體協調的色調關系和城市色彩風格;點綴色不作控制,為創造豐富的城市色彩留有余地。”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隨著南京入選首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南京市政府將成立一個專門機構來牽頭這一試點工作,結合當下的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用城市設計扮靚城市。
“南京城市設計注重從人的體驗角度研究城市空間,強調視覺感受、文化內涵、宜居性等諸多方面。”蘇玲表示,南京的城市設計會回應很多百姓關注的問題,結合城市的精細化管理和環境綜合整治,同時也會關注更多的“微空間”,針對百姓身邊的小公園、街頭綠地、小區等進行精心設計,希望讓城市更接百姓生活的“地氣”,進而延續城市文脈,傳承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