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的龍文化起源可以上溯到八千年以前。比如東北遼寧的查海文化,那里有距今八千年的擺石塑龍,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龍文化形象。而在西北陜西北首嶺也有距今七千年的龍文化的前身。中國東北和西北地區的龍的形象在六千年前進入了中原,這就是濮陽發現的所謂的擺石塑龍,其實這已經是北方廣大地區共享的龍文化了。
而此前在中國的東南地區,主要存在的還是以鳥為主要崇拜對象的文化群體。如河姆渡的雙鳳朝陽為代表符號的文化群落,是鳳文化的早期代表。早期中華文明北方以龍文化主導,南方以鳳文化為主導,這是學界的基本共識。鳳文化北上西進交流,龍文化南下東進輻射,是中華文明發展的大勢。

當我們發現在湖北黃梅焦墩有距今五千年到六千年歷史的一條七米長的卵石擺塑龍時,就會認識到,龍文化已經跨越黃河、長江兩大流域,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信仰神物了。同時,在凌家灘大型新石器時期的遺址發現,那里的距今五千年前的玉龍、玉鷹,以及八角太陽紋,則是長江流域龍鳳融合的鮮明證據。距今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以玉琮為代表的玉器,其上的神紋,已經與商周青銅器饕餮紋飾相一致,成為殷商文明的源頭之一。而距今五千年左右上海福泉山遺址的龍鳳交融的圖案已經成了廣泛認同的器物圖案造型。
距今五千年左右,成熟的中華文明形成了。從那時起,中國的信仰文明、生產文明、生活文明,以及物質文明便形成了基本的文化系統。以龍鳳為中心的圖騰信仰系統便一直傳承發展到今天。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這在考古學上有充分的證據。從那個時期起,形成了成熟的“龍的傳人”的文化符號。
同時,五千年的連續文明也得到了中國的神話與歷史敘事的證明。兩千年前的文獻將夏商周的歷史時限確定在距今四千一百年前,那是夏啟開啟的早期國家形態時期。此前,還有著遠遠超出千年的神話敘事譜系。《尚書》記載了堯舜的天下治理時期,這是先秦的基本歷史文獻,我們現在一般將堯、舜、禹的故事視為神話與歷史交織的敘事。堯舜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文化道德的黃金時期,其形成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而大禹治水,定九州,也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偉大事業。堯、舜、禹時期分別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階段。堯舜禹是這一時期的代表。
在其上之顓頊、帝嚳,都是在神話和信仰歷史上的重要人物,重要氏族,即高陽氏、高辛氏,是一個時代。而炎帝、黃帝,有文獻明確記載的是各有八代,炎帝、黃帝只是名號,擔任炎帝和黃帝職位的是不同的氏族首領。比如炎帝神農氏,炎帝蚩尤氏,也可以是炎帝榆罔氏。而從伏羲女媧開始的時代,往后一共傳了十五代到神農氏時代。晉代皇甫謐的《帝王世紀》的這些歷史記載,不是憑空虛構的。他記載夏王朝十九代是清晰的,怎么會杜撰出伏羲到神農間的這十五代首領來呢?而在漢代班固的《漢書·古今人表》中也有相同的譜系。在班固的年表、皇甫謐的譜系里,中國的歷史比較清晰地達到了五千年以上。這并不是他們個人的想象,而是對于那一時代具有共識的神話傳說與歷史的整理。傳說伏羲氏以龍紀官,伏羲氏人首龍身,這在后世的主流圖像、主流話語中是被廣泛認同的。
我們發現,神話與歷史的敘事與考古的發掘能夠對接起來:就是在五千年前,龍文化的信仰普遍發生,而代表性的龍文化作為祖先的形象的伏羲氏女媧氏誕生了。五千年前的考古實物確證了從北方起源的擺龍族與玉龍族來到了中原,來到了南方,形成龍文化主導、多文化信仰相輔而成的神州格局,建立了基本的一體多元文化模式,形成了成熟的五千年前的文明。中國五千年前的文明不是碎亂狀態,而是形成了由主流文化主導的統一的文化形態。

“龍的傳人”的中華文明為何連續不斷,其奧秘何在?
埃及文明被亞歷山大征服,早已改變了形態,而兩河流域的文明破碎,陷入亂局;“龍的傳人”的中華文明為何連續不斷,其奧秘何在?
一體多元的文化格局是中國文化長期延續發展的保障。在中國歷史上,對于龍文化的崇拜始終是主流的文化,無論是伏羲女媧時期還是夏商周時期,甚至是明清時期,這種信仰始終沒有改變過。到了晚清時期,黃龍旗還成為國旗在國際上交流,代表中國形象在世界上傳播。歷史上無論是哪一個民族主導國家政權,總是將龍作為帝王的化身,作為國家最高權力的化身,同時也是整個民族最為吉祥的符號,這是共識。在傳統國家體制下,民眾也有自己的信仰空間,各民族也有自己的信仰,多元化保障了文化的多樣性。一體與多元形成一種穩定的結構,也形成和諧的文化生態,這樣就避免了尖銳的文化沖突。中國歷史上曾經有著民族間的征戰,但是并不存在尖銳的內部的文化沖突,文化是多元共生的,又是統一的。多元的前提是統一,沒有一體就沒有多元,那就只有無休止的紛爭。
中國文化的包容開放與創新支持文化長期延續。中國的龍文化不是保守的,而是不斷調適的、包容的,形成了博大豐富的內涵。曾經有帝王想獨占龍文化的資源,但是這份全民族的寶藏必須民族成員共享。所以我們看到,民間也在享用龍文化這一符號。比如龍舟競渡,從兩宋以來,民間社會龍舟競渡蔚為大觀,極大地促進了文化認同,形成了官民一體的共同習俗。外來的佛教的龍文化進入中國,很快就加入了中國龍文化體系,而隨著海洋文化的拓展,龍王的文化發展起來了,于是有了四海龍王。現在我們分不清哪些是原始的龍文化,哪些是后期加入的龍文化,也分不清哪些是外來的龍文化,哪些是本土的龍文化。龍文化的發展容納中外古今文化精華為一體,所以與時俱進,日新其業,生生不息。中國文化連續不斷的文明是一種發展的創新性的延續,絕不是固步自封的。
龍文化符號化為智慧的化身,也保障了中國文化的聯系不斷。《周易》之《乾》卦,以龍為喻,深刻表現了中庸平和的生活態度。強調潛龍在淵、見龍在田、飛龍在天不同狀態下的不同的生活態度。終日乾乾之謹慎始終是正面的態度,而亢龍有悔則是對于冒進的警告。這樣一種以龍為喻的生活智慧,保障了文明的穩健發展、持續發展,防范輕率的態度造成文明的中斷。在今天看來,這種態度依然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的基本姿態。
所以,作為“龍的傳人”,中華文明起源于八千年前,經過了三千年的演進,在五千年前形成了成熟的文明與多元一體的形態,形成了具有認同感的符號,開始“龍的傳人”的整體進程。經過五千年的包容創新性發展,具有不可戰勝的韌性與活力,在當今世界呈現出無限的活力。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就是建立在這樣堅實的文化基礎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