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即將舉行,成為了大家熱議的話題。今天我們來說一說,互聯網與傳統文化。在上一屆大會上,曾有一場以“互聯網+文化產業”為主題的活動,大咖們熱烈討論。如今,文化產業成為最受關注的細分領域之一,文化產業結構正在發生巨變,傳統文化已經走在轉型的道路上。
在“互聯網+”這一新思維的指引下,圍繞傳統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的發展現狀,互聯網與文創產業的聯手已然成為時代前沿,互聯網思維正在為中國傳統文化產業提供前所未有機遇。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民族之所以幾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歷經磨難,一次次鳳凰涅槃,成為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觀,最根本的就是深深植根于民族基因的偉大精神支撐和崇高價值追求。
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永遠不能離別的精神家園。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

那么,如何更好地發揮互聯網的作用,來傳承傳統文化呢?
對于互聯網,對于主流媒體而言,傳承優秀文化既是一種責任擔當,也是一種輿論“亮劍”。每一位媒體人都要自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激濁揚清,堅守精神家園,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真正使照耀中華數千年的文明之光在中華大地熠熠生輝、發揚光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要“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對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我們必須關注的重大現實問題。
優秀傳統文化不是擺設,不是只供學者研究的對象,而是養成民族靈魂的最好營養。如果一種文化產品只存在于博物館中,一種文藝形式只存在于舞臺上,那么我們就可以說,它們已經死亡了。同樣的道理,如果傳統文化只存在于學者的書齋里或研討會上,那么我們也可以說,它已經死亡了。

活的文化在哪里呢?文化活在街道上、家庭中、人心里。中國傳統文化才是活生生扎根在人心里的。如何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人心,成為國民的一種文化素養和日常行為的遵循,需要我們在傳播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上下功夫,要選擇群眾喜聞樂見的美育載體,闡釋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發揮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合力,古為今用、學以致用,把傳統文化精髓融入時代語境。
如今,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永遠都是內容,在日益增長的市場規模背后,互聯網文化企業更是肩負著重要的責任。無論因為技術變革帶來的傳播渠道如何千變萬化,都離不開故事,離不開情感,離不開思想,離不開傳統文化,歸根結底,創意、藝術是無法被取代的,但必須創新,必須變革。
從這樣的維度去重新審視正在發生時代變革的文創產業,未來將屬于內容基因強壯,能緊跟技術進步進行生產創新、模式創新、戰略創新、組織創新,并且具備基于互聯網進行多元、深度地產業嫁接和連接能力的文創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