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研究生申嘉彤出于熱愛,幾年來克服方言障礙,四處拜師學習山西鄉土戲。近日,23歲的她成為了“非遺”興縣香坊戲最年輕的傳承人之一。
不愛華裳愛戲服,90后申嘉彤主動傳承香坊戲,獲得大眾紛紛“點贊”。能成為香坊戲的傳承人是申嘉彤個人的幸運,有積極繼承香坊戲并為之出謀劃策的年輕人,同時也是“非遺”香坊戲和傳統民間藝術的幸運。當然,僅靠幸運是難以讓“非遺”持續發展的,它的傳承需要越來越多的年輕一代來接棒。

眾所周知,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的燦爛文化,是中國民族精神傳承、文脈延續的重要載體。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數據,從2011年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以來,我國入選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總數達39個,是世界上最多的國家。
這些累累碩果值得驕傲,但更需要年輕一代來保護與傳承。因此,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揚“非遺”,讓文化遺產“活”起來,需要讓更多的像申嘉彤這樣的90后、00后參與其中,成為“非遺”傳承的中堅力量。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非遺”作為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得到很好的傳承,需要激發年輕一代的興趣和熱情。
一方面,可以借助“互聯網+”之力,用網絡元素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吸引年輕一代的關注。另一方面,學校也可以定期舉辦“非遺進校園”的活動,讓青少年進一步感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將“非遺”保護與傳承融入常態化教學。通過線上宣傳加線下教學的聯動,讓廣大青少年扛起保護和傳承“非遺”的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