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曉云(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十九大代表)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我們黨的十九大報告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提出了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內涵和要義。
文化自信,是民族和國家對文化立場和文化成就的信心和認同,是從文化層面上對自己的歷史、當下和未來的肯定和期冀。文化自信的確立,是一個民族發展壯大的心理基礎和思想動能。我們黨高度重視文化自信的構建,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多次提及“文化自信”,并在文化自信前面加上了“堅定”二字,系統、全面地對新時代建設文化自信指明方向、提出目標,指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今天,我們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跟傳統文化是緊密相連的,我們中華民族國家富強的理念、文明創造的精神、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精神等等都是在傳統文化中就有的。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新時代文化自信的構建,要牢牢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沃土壤。南北朝庾信有名言:“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我們唯有對中華文化自信、對中華優良傳統繼承和光大,才會化成對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的滿懷希望、堅定信念和不懈奮斗。
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要從“我”做起。我們幾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就像一棵大樹的根,自古流傳至今的文化經典,就像一根根枝干,而我們每個人的努力,就像是一片片的小葉子。文化自信,就是要將優秀傳統文化的營養從根輸送到每片小葉子上。由此,這棵樹才能根深葉茂、綠樹成蔭,讓我們和我們的子孫后代都自信和自豪。全民族文化自信了,我們就知道如何理解、認識、融合外來文化,就能懷著我們的文化自信,理性、穩步、踏實地走向世界。文化自信,存在于每一位中國人對文化的認知和傳承。作為一名書法工作者,我事業的初心和信仰,就是文化“承傳”。我從3歲開始寫字一直到現在59年,沒有停過,這59年實際上就是見證了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在各個方面的發展。我是見證者,也是實踐者,又是經歷者,體會非常深。我覺得文化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的手里,就在我們的胸中,就在我們的眼睛里,在我們的血液中,是中國人的基因。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文化自信,要從根上尋找力量。這么多年習修書法,讓我頭上有“神明”,腳下有底線,胸中有正氣。而這些,都是因為手里有活干,這個活就是書法,就是筆。我覺得自己一抓起毛筆就是最幸福的人,是離理想最近的人,一下子就有愉悅感和成就感。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在我看來,文化自信就包含對中國書法的自信。作為書法的傳承者,我相信,伴隨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書法,其本身的魅力和精神,始終有廣泛的普及面和感召力,一定能以其獨特的文化筆觸,在新的時代繪寫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作為黨的十九大代表,在人民大會堂親耳聆聽習近平總書記作報告,反復研讀黨的十九大報告,我的強烈感受是,我們的文化發展正處在歷史性階段。古詩有云:“好雨知時節”“潤物細無聲”,在我看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一個歷史性的“時節”,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是一場文明的“好雨”,我們每個人都是一粒小雨滴。文化的“潤物”是一個長期的、慢慢滲透的、“細無聲”的過程。我們每個人不忘初心、不懈努力,就能匯成民族復興的“好雨”,迎來文化強國新時代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