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涼了,喝杯小酒暖和暖和真是再愜意不過了。不過說到酒具你會想到什么?是這樣的西洋風情?還是這樣的古典韻味?
《美成在久》2017年11月刊的封面選擇了一套非常特別的酒具。它們不但造型奇特,工藝華美,而且足足有3000多年的歷史。
1901年,這組酒具出土于陜西省寶雞戴家灣,隨后被晚清重臣、收藏家端方收藏。
端方
端方是滿洲正白旗人,因受到光緒帝賞識,在戊戌變法期間被任命為農工商總局督辦。宣統(tǒng)年間,端方被任命為川漢、粵漢鐵路督辦,入川鎮(zhèn)壓保路運動,結果被起義新軍所殺。端方死后,其家族日趨沒落,不得不靠變賣端方的舊藏勉強度日,其中就包括這一套青銅酒具。
福開森
1924年,在加拿大人福開森的斡旋下,這組酒具被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購。福開森在寫給當時博物館遠東藝術部負責人的一封信件中說:“擁有這件青銅禁以及這組青銅器將會使大都會永遠成為中國古代青銅器收藏領域的巨擘”。
從三千年前諸侯貴族的禮器,到清末大臣賞玩的古物,再到今天美國博物館里展出的藝術品,這組器物的身份經歷了傳奇般的變化。然而讓我們不要忘記,這組看似遙不可及的文物始終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酒具。
1、高腳杯
青銅爵,西周,公元前11世紀末,高25.1厘米,寬22.9厘米
青銅角,西周,公元前11世紀末,高20厘米,寬14.6厘米
這組酒具中有一件爵(jué)和一件角(jué),都是飲酒器,略相當于今天的高腳杯,只不過今天的高腳杯是一條腿,而爵和角有三條腿。
有一種說法認為爵和角可以用于煮酒和溫酒,少數(shù)爵的杯底確實有煙熏的痕跡,但是這種情況比較少見,因此還是應當把爵和角視為酒杯。
2、大酒杯
青銅觚,西周,公元前11世紀,高21厘米,底徑7.1厘米
青銅觶,西周,公元前11世紀末,高14.6厘米,寬14.6厘米
這組酒器中有一件觚(gū)和四件觶(zhì),說得惡俗一點就是大號的酒杯。
觚與爵是一組最基本的青銅器,常常相伴出土。《禮記》中記載:“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可見二者功能差不多,都是酒杯,只是大酒杯要比小酒杯尊貴。
青銅觶,西周,公元前11世紀,高14厘米,直徑7厘米
青銅觶,西周,公元前11世紀末,高14.6厘米,直徑7.9厘米
青銅觶,西周,公元前11世紀末,高12.7厘米,直徑7.6厘米
3、燙酒的鍋
青銅斚,西周,公元前11世紀末,高33厘米,寬26.7厘米
今天人們想要喝熱酒的話,通常是將酒盅放在盛有熱水的外膽中進行加熱。相比之下,古人的方法就簡單粗暴的多了。
這組酒器中的一件斝(jiǎ),就是這樣一件溫酒器。它像爵和角一樣有三條腿,但是體型要大得多,如同一個小鍋,下面可以直接用火加熱。
《禮記》、《周禮》等古代文獻中,也記載斝特別用于一種稱為“裸禮”的儀式中。至于怎么個裸法,小編就不知道了。。。
4、調酒的壺
青銅盉,西周,公元前11世紀末,高28.8厘米,寬23.5厘米
這組酒器中的一件,頗像今天的水壺,只是下面長了三條腿。它叫做盉(hé),《說文解字》中說“盉,調味也”。
古人為了調節(jié)酒味的濃淡,會根據(jù)口味在其中摻水進行調味,盉就是起這一作用的器具。但是現(xiàn)在也有人認為盉只是盛水的器皿,未必是把水和酒放在盉中調和后再注入爵中。
5、大酒壺
青銅帶座卣,西周,公元前11世紀末,高34.3厘米,長24.1厘米,寬22.9厘米
青銅卣,西周,公元前11世紀末,高47厘米,寬29.2厘米
這組酒具中有兩件帶蓋和提梁的大酒壺,稱為卣(yǒu)。
圓體的卣被稱為壺,稱為卣者有扁圓體、筒形、方形和鳥獸形四類。本組酒具中的卣為典型的扁圓體形式。
6、酒桶
青銅尊,西周,公元前11世紀末,高34.9厘米,底徑28.3厘米
高體的大型或中型容酒器被稱為尊(zūn),本組酒具中一件與觚形狀類似,好像酒桶的容器就是尊。
尊的形體可分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和鳥獸尊三類,這件尊就是典型的觚形尊。
7、大勺子
青銅斗,西周,公元前11世紀末,高4.4厘米,寬2.7厘米,長20.3厘米
這組酒具中的一個大勺子,是用來從盛酒器中舀酒的,稱為斗(dǒu)。
《詩經》中說“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意思是天上的北斗七星好像酒具斗,但是卻不能用來舀酒,也是滿滿的幽默感。
8、酒具底座
青銅禁,西周,公元前11世紀末,高18.1厘米,長89.9厘米,寬46.4厘米
最后,這套酒具還有一個底座,稱為禁(jìn)。
雖然它的器形十分簡單,但是卻非常稀有,傳世和考古發(fā)現(xiàn)都很少見。這使得這一整套青銅器顯得更加珍貴。
好吧,中國對喝酒的熱愛和講究有幾千年的歷史,而且是有實物證據(jù)的。那么下次別人再拿中國的“酒文化”做借口勸你喝酒時,還是喝吧。。。
參考文獻:
馬承源主編,《中國青銅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