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是一項特殊的文化事業,以發掘的實物為證幫助人們認知歷史。通過近百年的奮斗,中國考古已經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國內工作相對充分,但一些重大問題的解決,需要更加開闊的視野。因此,開展國外考古是學科發展的表現,也是學科更上一層樓的必然要求。開展國外考古是了解世界歷史和現狀的捷徑,也是促進各國民心相通的有效手段。但考古發掘、保護和展示需要長期實踐經驗、技術和智力的積累,需要人力和物力的不斷投入。所以考古走出國門是中國日益強盛的表現之一,也是中國持續發展的戰略需求。
考古走向世界,有助于文明互鑒。每個國家的現實和未來一定植根于她的過去,因此,每個國家都有其獨特性,中國也不例外。只有認識到自己的獨特性,才能更好地吸納普遍性經驗,這就是堅持“中國特色”的智慧。古希臘德爾斐神廟前的石碑上面鐫刻著:“認識你自己!”這成了蘇格拉底最重要的哲學命題。

如何認識中國的獨特性呢?地球上的文明豐富多彩,不同地區的社會發展道路各有千秋,這些他者的歷史和文明就是認識中國的參照系。要認識中國的歷史和文明,把她放到全球不同的文明中進行比較研究,就會更加清晰,這就是文明互鑒帶來的益處。從另外一個方面看,中國考古具有中國的特色和中國的善意。中國的歷史和文明源遠流長,曾經長期領跑世界,但也有落后挨打的經歷。因此,中國考古走出去,一定會通過中國學者的視角,謙遜仁厚,在尊重歷史、尊重現實的基礎上,闡釋中國的觀點,并通過中國考古的力量,為當地文化遺產的發掘研究、保護利用作出實質性的貢獻。
中國開展國外考古是要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服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已經在全世界引起極大的共鳴,最近被寫入聯合國的正式文件中。“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前提之一,是對人類命運有全面、充分、深刻的了解和認識。誰對世界歷史和文化了解得更多,誰認識得更深刻,誰就有可能在未來的發展中,提出世人認同和追隨的理念,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隨著中國的發展,世界正在期待中國在全球舞臺上更加積極作為,起到引領者的作用。要做到這一點,對世界的客觀了解和認識是必要條件,其中決定世界現狀的歷史是重要的一個方面。通過考古工作,深入認識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歷史之脈和文化之根是最為有效的方法。

近代以來,歐洲列強在向世界擴張的過程中,在政治、軍事、經濟力量的背后,一般都有國家力量支持的考古隊伍的跟進和配合。中國新疆早期的考古史集中體現了列強爭奪中亞控制權、掠奪歷史文化資源的戰略部署。東亞的日本亦然,日本考古隊在世界各地的身影至今無處不在。他們大量譯介世界各地區考古的最新成果,不斷編撰《世界美術史全集》,作為國民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國家在國外開展的早期考古工作因其動機不純而對遺產所在國產生非常負面的后果,但在客觀上極大地提升了世人對全球歷史的認識,其發現和研究成果成為全人類進步的階梯。
中國考古學家如果能持續走出去,到世界各個區域進行發掘、研究第一手資料,零距離地了解世界歷史和文化,同時如切片一樣自上而下、從城市到鄉村接觸了解世界各地的現實社會,我們將更能獲得具有全球視野的眼光和智慧,能大大提高中國的影響力和親和力。通過公眾考古等途徑,把這些知識介紹給國人,將有利于增強我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中國考古正在走向世界,為加強中國學者在世界文明研究中的話語權、貢獻中國的發現與觀點、樹立文化大國形象起到了獨特的作用。中國考古要面向世界,在世界歷史深厚、人文價值獨特的地區和“一帶一路”沿線,開展考古發掘、學術研究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為促進文明互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考古學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