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運河作為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運河。幾千年來,中國大運河以水波為曲,槳帆為歌,為中華大地南北連通,書寫下一部悠長延綿的歷史劇。
作為一處超大規模的線性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既是一條經濟之河又是一條文化之河。12月2日,第二屆中國大運河國際論壇在浙江杭州舉行,大運河沿線河北滄州、山東聊城、江蘇蘇州、江蘇無錫、山東臺兒莊等中國大運河沿線城市代表共同圍繞“中國大運河文化帶構建”,分享了各自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經驗。
其中,河北滄州從吳橋雜技文化產業打造,山東臺兒莊從古城文旅“綜合體”構建,江蘇無錫從古運河文化旅游風光帶的開發建設等不同內容方向進行“論劍”。

圖為: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旅游局局長包俊東發言。 王遠 攝
“在推進古運河文化旅游風光帶建設過程中,我們特別注重加強對古運河沿線歷史建筑和街區歷史文化的保護和修復。”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旅游局局長包俊東表示,無錫在推進古運河文化旅游風光帶建設的進程中,始終以“保護歷史文物、挖掘文化內涵、恢復街區風貌、開發旅游功能”為原則,其中,把“保護歷史文物”作為重中之重。
記者了解到,無錫充分借鑒國內外濱水景觀帶保護利用和開發建設的成功經驗,對“古運河文化旅游風光帶”各重要節點編制了保護規劃,通過對清名橋、崇安寺小婁巷、惠山古鎮、環城十二公里的古運河的保護性修復,推進文商旅互動融合發展,彰顯無錫古運河特色,加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和旅游品牌的宣傳推廣,致力于打造成為文化特色鮮明、旅游產業發達、最具江南水鄉風情、最顯環城運河特色、最有無錫文化底蘊的運河文化風光帶和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
在山東省臺兒莊古城旅游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曉莉看來,運河文化需要挖掘,更需要傳承。“臺兒莊古城創造性地提出‘用文化品牌引領發展,做文化旅游典范’的理念,聚焦品牌的打造和提升,助力運河文化發展傳承。”黃曉莉表示,臺兒莊古城以第二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為契機,打造“永不落幕的非遺博覽會”,并著力打造百館、百廟、百藝、百業,以運河文化、大戰文化、魯南民俗文化為精髓和主題,規劃建設近百個博物館。
據悉,臺兒莊古城以運河為主題依托,以品牌建設為持續發展力,推動臺兒莊區旅游行業全區域、全要素、全產業鏈發展,打造25平方公里的沿運風光帶和57公里生態走廊,通過這種形式讓運河文化助力經濟騰飛。
當前,中國大運河沿線城市紛紛依托大運河,在充分保護的基礎上加以綜合利用,成果斐然。
作為中國大運河文化帶經典案例之一,杭州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先行者之一。日前,經過世界休閑組織評審委員會的前期評審,杭州“橋西歷史街區綜保工程:棚戶區到休閑遺產高地的蛻變”項目,從全球10多個國家30多個項目中脫穎而出,摘得2017世界休閑組織國際創新獎。通過運河主城區段對老城區的改造,讓運河沿線老城區和周邊的新城區融合為議題,這也成了運河沿岸城市綜合保護利用的典范。
“為了開發好大運河,我們學習杭州,成立了古運河文化旅游投資公司,為大運河的開發成立這么一個實體,由古運河公司牽頭去打造大運河一些項目。”滄州建投古運河文化產業開發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寶鎖表示,他們將大運河融合滄州地域特色武術和雜技,預把滄州運河最南面一條線打造成運河岸邊的世界的雜技之都,此外,還將打造一個雜技文化服務中心,將來為運河旅游做服務配套項目。
“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把大運河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是運河沿岸共同的責任。”北京市委宣傳部副巡視員徐和建表示,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在政府主導下也需要社會各方力量的支持和參與,特別是民間資本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