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護運河不僅僅是中國要面對的問題,整個世界都在尋找更加合理的方案。而世界運河的保護開發又應以何種模式促進古運河的活化和可持續發展,這個問題得到社會廣泛關注。
“有一句西方諺語叫‘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這提醒我們在運河的保護傳承要堅守‘精神’,這既包括重視運河的歷史功能,也包括繼承和挖掘運河的人文精神。”2日,內河航道國際(IWI)主席大衛·愛德華茲梅(DavidEdwards-May)在杭州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大運河國際論壇上如是表示。
本次論壇以“中國大運河文化帶構建”為主題,廣邀來自國內外運河研究專家和中國大運河沿岸城市代表梳理大運河文化發展脈絡,多層次、多維度、全方位地探討大運河文化帶的保護開發,共同推動大運河的可持續發展。
在論壇上,大衛·愛德華茲梅從世界運河的角度分享了運河保護開發利用方面的經驗。在大衛·愛德華茲梅看來,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法國米迪運河在運河保護及開發方面具有借鑒意義。在總長為360公里的米迪運河,各類船只通過運河在地中海和大西洋間穿梭往來,整個航運水系涵蓋了船閘、溝渠、橋梁、隧道等300余個大小不等的人工建筑。

隨著運河的發展,米迪運河沿岸的城鎮也意識到運河開發的價值,對此,當地政府進行財政投入,開發運河經濟,將運河和旅游結合起來。
“要最大程度地發揮運河的催化作用,如何為游客帶來豐富廣泛的綜合性體驗,豐富運河的業態,這方面的工作十分重要。”大衛·愛德華茲梅認為,這也給運河沿岸的管理者提出更高的要求,需進一步加強統籌合作,并對一些細節問題進行充分的把握和考慮。
大衛·愛德華茲梅還分享了盧瓦爾河在運河保護及開發方面的經驗。盧瓦爾河是法國最長的河流,全長約1020公里,流經法國腹地的中游地帶,匯聚眾多古跡城堡。盧瓦爾河耗時六年修建的“盧瓦爾河單車之路”全長800千米,沿途風景美不勝收,具有濃厚的人文景觀和優美的河谷風光,吸引了大量自行車愛好者前往。“這無疑也提升了人們對盧瓦爾河的關注和喜愛。”大衛·愛德華茲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