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爾克孜族絕大部分牧民至今仍使用柯爾克孜語言。幾百年來,因內陸居民的遷入以及各地語言的混繞,該民族的語言和文字逐步退化,而流傳下來的,就是一些和該民族的生活息息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由于傳統手工技藝不斷受現代工業文明的挑戰,反映游牧民族歷史記憶的原生態馬鞍制作手藝正遭受著市場的沖擊。近年來,柯爾克孜族的手工刺繡、馬鞍制作、芨芨草編等傳統工藝已被我國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地政府也正采取措施予以保護。
在溫宿縣博孜墩柯爾克孜民族鄉,生活著以柯爾克孜族人為主的牧民,在這片山區牧場中,騎馬貫穿于他們生活之中。
在這里,馬鞍和駿馬是牧民無法割舍的朋友,漂亮的馬鞍配上高大的駿馬,揮馬揚鞭、馳騁草原,是草原牧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
談起馬鞍的手工制作,艾買拉·卡德爾說:“一副好的馬鞍,不但主人坐上舒服,連馬也會精神?!卑I拉·卡德爾對于馬鞍制作有自己的心得。他說,對一名傳統馬鞍制作者而言,馬鞍的實用性永遠大于觀賞性。
柯爾克孜族人傳統技藝歷史悠久
生活在溫宿縣的柯爾克孜族人有著手工制作馬鞍的悠久歷史。艾買拉·卡德爾告訴記者,他的傳統馬鞍制作技藝師從于父親。艾買拉·卡德爾稱,他記得第一代傳承人名叫艾沙·阿吉,出身于阿克蘇,因熟練于馬鞍制作技藝而名傳整個南疆,其手藝傳授給其他牧民后,開始在南疆普及。
艾沙·阿吉終生從事馬鞍技藝,生前將該技藝傳授給兒子阿不都卡德爾·艾沙。1980年,年僅13歲的艾買拉·卡德爾就跟著父輩們學習制作馬鞍,后跟第三代馬鞍制作傳承人余米爾·雅庫普學了幾年,成為馬鞍制作的第四代傳承人,至今已有35年了。
隨著傳統手工技藝的不斷創新,到了艾買拉·卡德爾這代,制作的馬鞍不僅工藝精細,而且美觀實用。如今,他已將這一項傳統手工技藝傳授給了他的兒子及幾個學徒。
瀕臨失傳的文化遺產要傳承下去
具備鐵匠、木匠、裁縫等多種技藝的工匠,才能獨立制作出一副馬鞍。目前,在溫宿縣只有艾買拉·卡德爾具備這種能力。“以前,幾乎隔幾天就要給人制作一副新的馬鞍,而且每天都有人拿來破舊的馬鞍請他修補,爐堂里的炭火常常整夜不息?!卑I拉·卡德爾說。
如今,手工制作的馬鞍市場面越來越窄,艾買拉·卡德爾的生意也經歷了由盛而衰的過程。如今,他靠著這門手藝維持著一家5口人的日常生活。
這些年,曾經制作、加工馬具的藝人相繼離世,能繼承這門技藝的匠人越來越少?!氨镜厣a的馬鞍快要失傳了!”艾買拉·卡德爾感嘆道。
勤奮好學的艾買拉·卡德爾善于創新,他能根據牧民的需求制作出樣式不同的馬鞍,深受牧民的喜愛,因而在當地頗有名氣。這兩年,艾買拉·卡德爾招收了3名貧困家庭的孩子作學徒,免費傳授制作馬鞍手藝,不僅讓他們擁有了一技之長,還能使傳統民族手工藝品制作得以發揚。
為了讓這門技藝傳承下去,艾買拉·卡德爾讓自己的兒子一起參與制作馬鞍,并在溫宿縣的巴扎天銷售?!拔視屛业暮蟠鷮⑦@門手藝延續下去,希望能代代相傳?!卑I拉·卡德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