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是亞歐大陸中部這個人類古代文明交流通道區域中最主要的干線通道,也是亞歐大陸中部這個廣闊無垠、極度干旱和荒漠化大地表面地殼隆起的一個“大褶皺”。天山的存在以及它涵養的水源、滋養的植被是亞歐大陸東西方古代交通得以大規模進行的基本保證。

交通與天山
天山雖然是中亞跨境山系,但其主體位于我國新疆境內。天山與中亞其他兩個通道型山系阿爾泰山、昆侖山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具有東西方向全地理范圍的水草保障(尤其是天山北坡)以及相當廣大的斷塊陷落盆地和谷地,其中伊犁河谷、吐魯番—哈密盆地便是典型例子。
天山山脈從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帕米爾高原北端向東一頭扎進亞洲腹地中心區域的茫茫沙漠荒原之中,把世界上最為干旱的地方一分為二,形成一道連接亞洲東西的大陸橋。以天山的最高峰、海拔6000多米的汗騰格里峰為首,其他諸如度斯梅干烏拉、博格達山、喀爾里克等山脈并肩形成一個巨大的地理屏障。匯集眾多峽谷溪水的河流在天山山麓兩側荒漠中形成大小不等數量不一的綠洲,成為這條巨型山脈身側涵養生命孕育文明的草原地帶。
天山南部沒有北部綿延不斷的綠色植被分布帶,但是冰川河流由西向東,每間隔一段距離,便會形成一片片河流滋養的綠洲,而少數幾條河流匯集而成的塔里木河東西方向長達一千多公里。不管是沿河而行,還是沿綠洲長途旅行,同樣都能夠得到水草保證。由此,天山也就成為亞歐大陸中部這塊遠離海洋干旱區域最大的古代交通“高速公路”。

商貿與天山
從遠古時期開始一直到近代,人類文明基本都是在亞洲大陸東西兩端的一些區域較為發達。在那里,曾經分別產生了中國文明、印度河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西亞新月地帶)、地中海文明、埃及文明等許多著名的古代文明,出現過波斯帝國、秦漢帝國、馬其頓帝國、大唐帝國、羅馬帝國、蒙古帝國、奧斯曼帝國等世界性大帝國。
天山南側多數孤立的綠洲和天山北部連綿的綠洲、草場,在歷史長河中被亞歐大陸各區域文明以貿易通道、軍事路線、文化傳播線路相互連結了起來,遺留下來的痕跡便是商隊、僧人、軍人、部落遷移之路。向西,與天山南北的綠洲群分別相連的兩條大商路,把西部與帕米爾以西的古代商業網絡連結了起來,溝通著印度、伊朗、西亞、歐洲和東北非洲(埃及)。向東,則從東天山喀爾里克雪峰兩側天山東端直接向東經過馬鬃山進入蒙古高原東部;折轉向東南則進入河西走廊,進而到達中原和蒙古高原南部。
由于亞歐大商道的存在,荒漠綠洲與天山草原本身也就起了變化,它不僅改變了早期綠洲農牧業各半的社會經濟形態,使其主要轉向農業,并同時最大限度地增加了貿易的因素。綠洲因而展現出中轉市場的性質,并起到了商隊驛站的作用。大型綠洲內的城鎮、村落,呈現出商業都市的面貌。
來自亞歐各文明區域最好的物流貿易所提供的商業利潤,推動了各個大型綠洲地理單元的財富積累,使其變成了綠洲商業小國。隨著亞歐大陸東西各文明區域商貿文化交往的不斷加深,各大文明區域的優良文化從各個方面滲入了綠洲文化,使綠洲城鎮小國的文化變得豐富多面。實際上,沿天山分布的綠洲、草原居民并不是單純的農耕、畜牧人群,他們兼而具有商業居民的性質。
公元前2世紀,排列在天山山脈山麓的諸多荒漠綠洲大都已經發展成為綠洲商業都市,這里的通商活動非常活躍。隨著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天山南北兩麓商道大通。過去各方勢力各自控制一段,亞歐大陸大商道由各個自然單元轉手貿易的歷史全面改變,絲綢之路進入有史以來最為暢通時期。
天山山脈橫亙在亞歐大陸腹心地帶,以其2500多公里東西向的延伸成為古代商隊、行旅仰望的永恒路標。這一點極其偉大,在人類文明史上確實是無與倫比的。亞歐大陸東西兩端及各地千里跋涉而來的商隊一旦進入亞洲腹地,大多數時間都身處茫茫戈壁沙漠之中,只有那些分散排列在天山山麓的綠洲群,是商旅們修養身體、補充駝隊給養的生命之島。荒漠沙海中一個個綠洲有如大洋中連續的孤島形成鏈條,保證了亞歐大陸東西方最佳交通線的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天山山脈完全可以被看作亞歐大陸古代交通的生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