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科技”國際論壇在故宮博物院召開。本次論壇由故宮博物院和騰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聯合主辦。今年的主題是“傳統文化X未來想象”,旨在通過學術研討、業界交流和成果展示,整合文化領域與科技領域的優勢資源,為傳統文化的數字化保護、研究、展示提供具有國際性和前瞻性的理論支撐與科技應用途徑,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本次論壇共有四大版塊,包括主旨發言及三個分論壇:“新思維:數字技術下的未來博物館”、“新路徑:數字時代與傳統文化的新生”和“新融合:走入日常的科技與人文暨滕云峰會”。其中在第三分論壇“新融合:走入日常的科技與人文暨滕云峰會”還細分為四個主題:“科技點亮傳統文化”、“科技賦能教育”、“科技賦能文化傳播”和“科技與社區文化建設”。
論壇最后為“故宮+騰訊”聯合創新實驗室揭幕,并以全體與會嘉賓參觀“發現·養心殿——主題數字體驗展”活動拉下了帷幕。
主旨發言
歐敏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代表
圍繞“通過信息通信技術與創新保護文化遺產”這一主題,大致介紹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推廣方面的工作,以具體項目,例如與騰訊合作的全球試點項目“創建傳統游戲數字圖書館”、與故宮博物院的合作等,展示教科文組織在對人類共同的遺產進行保護與傳承方面的創新性嘗試。
邁克爾·H·法伯 國際博物館協會視聽、新技術及社交媒體委員會副主席
以視頻的形式發來了對論壇邀請的感謝以及對參會嘉賓的問候,并且以發言提要的形式表達了他對今年這一論壇主題的看法,他認為博物館除了研究、收藏、保護等傳統職能外,應該開始注重其教育的社會功能,他認為電子科技與教育的結合,可以很好地幫助博物館實現這一重要的功能,以及體現博物館這一文化機構的責任。然而,在現實情況下,大部分博物館缺乏對這一反面的重視以及難以滿足社會教育的需求。最后他希望業界同行們在本次大會中共同尋找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
單霽翔 故宮博物院院長
通過具體實例,介紹了故宮博物院運用大量科技手段助力提升文化遺產保護,展示傳播和服務觀眾能力,全面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實現文化遺產的高水平保護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的情況。演講從文化與科技交叉融合視角,闡述故宮博物院在文化遺產數字文化保護和監測、信息網絡和管理平臺搭建、數字資源管理和應用、數字化展示和傳播、數字化應用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和階段性成果。

論壇一
穆里爾·米薩爾 法國盧浮宮博物館數字媒介項目經理
以“多媒體設備在盧浮宮博物館展覽中的運用”為題,詳細介紹了在盧浮宮博物館近五年來該館對其各個展覽區域進行的數字媒介設備的設置翻修工作。這些數字設備深受參觀者們青睞,因為它們擁有簡單、方便使用、清楚明了以及使信息展示富有趣味性等優點。同時她還強調多媒體設備尤其能夠滿足國際參觀者、首次參觀者、對藝術領域缺少了解的參觀者以及帶有青少年的家庭參觀團的需求。最后她還介紹了盧浮宮所建立的大量應用數字展示的衛星展覽館群,得以以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式向大眾展示博物館幕后工作。
張小朋 南京博物院圖書信息部主任
從“智慧博物館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它的理論是怎么樣。什么叫做智慧博物館,我們如何走進智慧博物館”入題,介紹了在智慧地球、互聯網+、南京博物院的實踐的背景下,形成博物館核心需求與互聯網特點相結合的智慧博物館概念,并提出智慧博物館的三個組成要素“感知、人工智能和自動化”。同時他還從觀眾、管理者和研究者的三個不同角度去簡析智慧博物館的運行過程。進而闡述了博物館日常業務、科技工具和大數據之間的相輔相成關系,并對博物館在票務、藏品及展覽管理和導覽服務方面進行了未來的展望陳述。最后提出“在充分的信息化的發展基礎之上,我們才有可能形成智慧博物館”。
肯賽尼婭·普斯尼斯卡婭 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信息技術部總經理
以“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虛擬現實:首要步驟及新視角”為題,介紹了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虛擬項目開展經驗。并以三個具體項目向大家展示了該館的虛擬體驗成果。據介紹,該館為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提供最新的虛擬現實教育娛樂平臺的體驗機會。虛擬現實體驗不僅涵蓋著名展品的3D模型,還利用360度VR視頻展示該館的發展史。所有虛擬現實娛樂項目均可使用HTC虛擬現實耳機觀看。
劉健 上海博物館信息中心副主任
以“數字人文與博物館”為題,以具體案例回答了“什么是數字人文?它將為博物館業務工作帶來什么新的發展機遇?”的問題。他在此強調作為面向未來的博物館,必須面對數字時代而生的新一代。當將來整個業務平臺逐步升級為數字化平臺以后,當博物館管理,傳播等紛紛通過數字化手段或渠道煥發活力的時候,作為博物館核心工作的博物館研究可以通過新興的數字人文這一形式,得以更好利用數字技術和平臺去進行工作。
孔查·羅達·德·揚撒 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國家藝術博物館戰略、創新及數字轉型部主管
以“數字化成為加泰羅尼亞國家藝術博物館轉型的驅動者”為題,強調數字化是連接博物館藏品與觀眾的關鍵技術,已遍布博物館每個角落。但數字化并不等同于數字轉型,數字轉型需要用整體統一的方案實現觀眾需求。博物館面臨變革,以觀眾為導向是其角色轉變的主要方面。數字轉型包括五個要素:戰略、組織、受眾、內容、技術。她還舉例說明了該館的數字項目,并闡述了當今博物館數字化面臨的兩個方面的挑戰:“一方面我們需要更多的數字化,還要有更多的內容、更多的分析,要進行更多的數據整合,以及要實現數據的開放、要把館內、線上的數據進行整合”,另一方面“需要在內部進一步的去鼓勵、接受變革,然后要建立這種分享的文化”。
單曉明 河南博物院信息管理處處長
詳細介紹了該院的“GIS文物歷史地理大數據平臺”項目的開發與發展經驗。該項目(包括GIS基礎軟件建設、基礎硬件建設、歷史地圖研究及繪制和應用軟件系統開發)著重通過對歷史地理管理平臺的建設更好地利用空間分析系統對厚重的歷史文化遺存進行客觀分析與研究,從而實現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管理水平和文物歷史資源的價值最大化。同時為科學研究,資源共享,社會服務提供幫助,促進文博事業的進步發展。
林恩·威爾森 蘇格蘭歷史環境公共管理機構數字化經理
通過“蘇格蘭歷史環境下的數字創新”這一主題,介紹了該機構所主張的將創新性數字技術應用于遺產保護、管理等方面,以及該機構在世界遺產數字記錄方面所擁有的豐富經驗。她強調數字文檔化,實際上是一種科學方法,通過數字的手段,采用3D方式以激光掃描成像,對物品、文化遺址結構、整個景觀進行數字式的記錄,最終形成一個仿真。她還簡介了該機構運用該項技術為中國清東陵的保護和管理提供的記錄,以及如今該機構正致力于數字化記錄蘇格蘭的大量文化遺產的具體實例與經驗(促進參與、促進可參觀性)。最后她還介紹了新成立的集數字技術、遺產科學、傳統技術于一體的蘇格蘭建筑保護中心,作為一個提高保護標準、分享歷史環境知識的平臺。
高鵬 今日美術館館長
強調“數字藝術拓展未來”這一主題。并且著重介紹了該館2015年的第一屆“今日美術館·未來館”與2017年的第二屆“今日未來館·未來的狂想”的開展歷程與經驗。第一屆展覽由實體展覽、虛擬展覽及第三方AR(增強現實)展覽三部分組成,并在國內推出首位虛擬館長與參觀者互動。展覽以參觀者本地化的視角,呈現對全新生存環境,即網絡化社會的思考。第二屆則由“.zip”的主題展開,策展人將藝術家們的作品編織成的全新的展覽,沉浸式的體驗,聲音與視覺的盛宴,跨媒介交互與信息的藝術處理,虛擬與現實的交疊,不同類別的新媒體藝術作品給觀眾帶來全新的觀展體驗。最后他強調未來館的出現不僅僅是一個現象的呈現,更是一個話題探索的開始。我們應該在新的形勢下討論如何組建一個新的制度、在思想的深度和廣度上迎接挑戰與機遇。
田良島哲 東京國立博物館學藝企劃部博物館情報課課長
在其“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品的數字化及利用”的主題中,介紹了自90年代開始,東京國立博物館就致力于收藏品信息的數字化工作,尤其是對載有藏品信息的玻璃干版與膠片進行數字轉換后獲得了高清圖片30萬張以上的成果。此成果不僅應用于學術研究,更廣泛應用于出版、電視、網絡傳播。近年來,東博還與其他研究機構、企業合作,有效利用三維掃描儀、CT裝置等最新測量設備獲取的數字信息,開發更加多樣的藏品信息展示手法。
黨安榮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
在其題為“中國園林博物館智慧化發展規劃”的發言中,他強調博物館智慧化發展的三大設定目標,即“博物館借助于信息技術的手段走向精細化管理,為文化遺產要開展精明的保護,向社會提供精準的服務”。為此他覺得在制定方案的時候應該從管理者和受眾的需求入手,進而考慮到智能化、精細化和個性化,最終形成一個總體框架??傃灾?,必須根據信息社會發展趨勢、信息技術結合應用特點以及中國園林博物館管理與服務需求,從信息基礎設施、專業數據中心、精細管理系統、精準服務平臺等幾個方面,為中國園林博物館的智慧化發展構建提出總體方案。
文化是人類文明賴以延續的精神基礎,科技是人類文明得以發展的技術手段。當文化與科技疊加與融合的時候,正能引起一連串化學般的奇妙變化,形成一股強大而細膩的動力,推動人類社會的繼續前行。博物館這一人類社會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見證者、守護者和執行者,必將在不斷對文化+科技這一命題的探索中尋找到其最貼心的實踐方式,進而履行其不可抹滅的文明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