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福州(中國藝術研究院)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集中體現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要包括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非遺匯聚傳統文化精髓,涵納經史子集等高級文化形態,亦涵蓋口頭傳統等文化形態,以藝術方式表達更是載道的文化,隸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內涵。在新的起點上中國非遺要主動作為并擔負起時代賦予的文化使命,率先在帶有戰略性、統攝性、綱領性、持久性的精神層面實現轉化,在傳承保護、體制機制、公益事業、創意產業等層面實現創新,取得一批開拓性、引領性和標志性的成果,滿足人們“美好生活需要”,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文化生態的修復
非遺的多樣功能決定其具有歷史、文化、精神、科學、審美、和諧、教育和經濟等多方面價值,價值累積形成文脈,以非遺文化形態呈現。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即文脈,幾千年來無論魏晉風度,還是唐宋文藝高峰,都鐫刻著非遺文化這一精神生產的痕跡,非遺文化牽涉民族的世界觀、道德觀和審美觀,在心靈穩定、精神引領、社會和諧方面不懈耕耘,形成了一整套獨特文化傳統和民族價值體系。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脈,習近平新時代文化思想就是當前最深厚根脈,集近百年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精華,涵蓋井岡山、長征、延安和西柏坡精神,是我們黨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新認識新概括,新時代中國非遺要擔綱起時代賦予的文化使命,賡續文化傳統,引領文化思潮,修復文化生態,確保時代精神不偏離核心價值體系。
傳承者作為價值主體,隨著認知的深化和理性的開拓,價值標準會發生變化。人生活在特定的文化環境,必受外部價值觀念的影響,引起價值判斷的變化。不同的文化成分對應著不同的需求形成價值,且客體的屬性和主體的需要間存在效用關系,處于動態過程。人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一代代文化精英在創新創造中拓展思想意蘊、提升精神境界、充實科學內涵、豐富嶄新內容,聚合民族的大眾的科學的價值判斷,貢獻并主導符合民族審美特色的文化創造。
非遺以藝術方式表達,從精神層面影響民族的審美,對個體表現為情趣和格調,對公眾則集中體現為風尚和風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現代化轉型和市場經濟的活躍發展,出現了價值觀迷失、道德水準下降和腐敗問題叢生等亂象,社會變革影響價值觀念,沖擊審美心理結構,動搖精神支柱,強化非遺文化的引領示范作用十分必要且緊迫。

文化精神的傳承
非遺作為載道的文化,凝結于中華傳統文脈,呈現中華傳統文化的有序傳承,更是民族文明成果的匯聚,源自孔子、老子、莊子、荀子、墨子的言論,諸子百家共同延續的心性修養,存在于《周易》及歷代注疏,以及巫教社會的祀禮,成就今天的最高藝術精神。
非遺門類中,民俗是最具基礎性、內在性的文化,舞蹈經典名作多從神話故事中取材,音樂創作亦難離民間音樂的旋律,雜技、書法、曲藝等門類直接源自民間,文學、攝影、影視、美術、戲劇如不依托民俗,就難談鮮活。非遺傳承人以身心的文化創造,形成獨特的文化視角,創造出不同凡響的文化遺存,個體的文化創造看似微不足道,實則集腋成裘,文化精神得以升華宣示,具有感召力和示范效應。
審美引領不是生拉硬拽,而是按照文化生成規律,進行有歷史久遠眼光的精神牽引。特別是審美偏愛、審美標準和審美理想等具有滲透力和擴張力,容易形成社會跟隨,影響整個社會的審美取向。歷史轉折關頭必然要推出引領審美風尚的領軍人物,魏晉風度不能沒有書圣王羲之、畫絕顧愷之、思想鼻祖謝赫,唐宋文化高峰離不開韓愈柳宗元為代表的八大家,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精神,當下最顯著文脈就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萬千非遺傳承人充當先進文化酵母,準確把握習近平新時代文化思想的內涵,唱響時代主旋律,做到思想認同、內心尊崇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