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石闕,簡稱漢闕,是漢代的一種紀念性建筑。它是我國現存的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地表建筑,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堪稱國寶級文物。漢闕有石質“漢書”之稱,是我國古代建筑的“活化石”。
闕是中國古代建筑體系中極為重要的一種建筑形象,溯源于門。在中國古代建筑中,門的設立,最早始源于一種防衛上的需要,而闕則屬于“宮門”的形制,即建在宮門或陵墓等建筑群前的左右對稱的建筑物,兩闕間空缺的地段為通向闕后建筑物的道路。其構造是中央無門扇,“闕”與“缺”相通,兩闕之間為一通道,“闕然為道”,這也是其名稱的由來。漢代的地面建筑,留存至今較為完整的只有闕。
建闕是漢朝建筑的一大特點,闕是塔樓狀裝飾性建筑,通常建于道路兩旁,作為城市、宮殿、壇廟、官署、陵墓等入口的標志,已加強整個建筑群的隆重感。
漢代是建闕的盛期,都城、宮殿、陵墓、祠廟、衙署、貴邸以及有一定地位的官民的墓地,都可按一定等級建闕。西漢長安城未央宮的東闕、北闕,建章宮的鳳闕、圓闕,是歷史上著名的大闕。傳說鳳闕高20余丈。這些巨闕除鳳闕尚有夯土殘址外,都已堙滅,現存的只是一些東漢或西晉的小型石造祠闕和墓闕,最高者不過6米。
此外,漢代是黃老思想、神仙思想流行的時期,宮中建闕,既隱含了宮殿是神界建筑的思想,又折射出漢武帝之流對長生不死的渴求。這種宮闕建筑往往高聳入云,正好折射了脫離凡界、進入仙界,天子居天上的思想。
而墓闕則是墓主死后登入仙界的天梯,是交通人神兩界的門戶。漢代“闕”和“觀”的思想價值已經超出了建筑藝術形式本身的價值,而成為漢人神仙信仰中仙界大門的“象征符號,人仙交通的媒介”。這里漢闕已被賦予了深刻的文化內涵,它不僅是一種禮制符號,更是一種宗教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