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當今中國現實和理論思想狀況,文化自信首先是文化自醒的問題。文藝評論家要有非常清醒的文化自我意識,非常開闊的文化參照系,明確中國文化價值定位,高揚文化主體性,面向未來文化發展和世界文化格局。要十分清醒地認識我們是誰、我們在哪里、我們到哪里去這樣一個根本文化命題。
這個問題的實質就是古今中西的問題。進入現代社會以來,中國人在西方船堅炮利的物質文明沖擊下,意識到西方的強大,意識到我們是誰,我們的弱點在哪里,同時對中國自己的文化產生了懷疑甚至激烈的批判。這是中華民族文化自我意識形成當中必然要經過的環節。

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我們今天的文化建設的關系,也應有清醒的認識和價值定位。定位我們自身的文化形態,進行中西古今的文化整合,面向未來進行新的文化創造,需要更大的文化參照系,需要更開闊的視野和文化坐標審視自身。
我們倡導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已經開始有了一種人類的參照系。從哲學的角度分析,人類活動的內生動力和根本法則是生存和超越,生存基礎上的超越是主體對自身有限性和限制性的超出和揚棄,是人超出自身而又包含自身,向著新的生命層次和境界的躍遷與提升。人類力圖擺脫各種有限性,沖破束縛和限制,解放主體,追求自由、偉大和永恒。從歷史進程看,人類自誕生以來,先后完成了對自然的超越、個體從族群和社會中的分離以及對自我限制和束縛的超越。可以說,一部人類進化史就是人類主體自我超越史,每一個個體生命史也是個體自我超越的歷史。
更大的參照系是歷史參照系。人類復雜的生命超越活動不是線形、單向、一維和簡單的因果鏈條。從人類更宏闊深遠的歷史參照系透視,我們今天的文化建設要有自信,應該有強烈自覺的歷史存在感。這個歷史不光是中國人的歷史,還包括世界的歷史,甚至是整個人類進化史。也許把我們今天所遇到的種種精神困境放到跨越時空的總體人類主體面前審視,放在大尺度的歷史參照系和價值鏈條上定位,放在世界文化格局大轉型的背景下觀照和透視,我們就會發現一切都處在過渡之中,一切都是對未來有效或無效的文化準備,一切都在指向一種文明境界的高級回歸。
第三個參照系是宇宙演化參照系。像人工智能、算法這套東西,直逼宇宙本質和本體,直逼宇宙演化史中出現的一系列不同階段的性質和定位。今天的文化建設肯定不能避開人工智能、虛擬世界、賽博空間這些前沿事物。現在我們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只有明確中國文化的價值定位,才可以確定文化的基點,這是文化自信的根基。

明末清初文學家王思任書里面有句話,“與公安竟陵不同衣飯,各自飽暖”。道理很簡單,但是感受很貼近和真切。我和你不吃一樣的飯,不穿一樣的衣,你暖和你的,我暖和我的。其實在世界文化日趨一體化、融合化和同質化的形勢下,我們今天的文化建設也有一個怎樣自立門戶、自成體系的問題。今天中國的文化發展需要大力培育當代中華民族的主體精神,建構完整系統的文化價值體系。這個體系既不同于西方文化,也不等同于中國過去的傳統文化,需要當代中國人進行新的文化創造。這個體系需要有三個支撐:
一是必須直面真正的問題,回應時代精神的呼喚。真正清晰的問題,必須尋找和捕捉時代精神的最強聲音。我們不但要明晰問題的現狀,還要判斷問題的走向。不但要善于發現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還要有能力把它們上升和轉化為理論問題和哲學問題,善于從理論上審視它們。二是必須形成科學、獨立的理論文化范式。一種高度自信的文化如果不形成自己科學的獨立的范式,自信也是一種空話和大話。三是必須形成強大的話語體系。這個話語體系涉及構建,也涉及傳播,是傳播和構建的結合,但內核一定是問題和范式。
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它可以引導物質力量,也能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文化自信最后歸結于自我創造基礎之上形成的自強。在全球化、高科技、互聯網、市場經濟和社會轉型等時代浪潮的推動下,中國社會正在面臨著一場新的精神解放運動。文化的自強涉及人類精神結構中的科學認知體系、審美藝術體系和宗教信仰體系三個板塊。科學、審美和信仰各司其職,構建了完整無限的生命價值鏈條和人類精神價值體系。
從科學認知的板塊理解,就是要解決真假對錯的問題。西方的一些學術和科學可以說領先,我們不但要虛心學習,而且還要大膽吸收和借鑒。面向未來,只有向人類精神最深處探尋,把握人類發展最先進的方面,大膽吸收借鑒、創造轉化,形成強有力的文化認知體系,才能在國際上有崇高的文化地位。
審美藝術以其特有的方式、機制和路徑,構造、推動并引導著人類精神價值體系的生成、變遷和發展。中西一些大思想家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是審美藝術性。我們是詩的國度、文學的國度、審美的國度。中國的審美文化具有獨特優勢。如何從社會價值論的高度重新認識和把握審美藝術的本質,有效發掘其內在的精神價值,便成了新時代一個重要的文化命題。在當今的文化建設當中,我們有信心也有優勢大力發展我們的審美文化,繁榮文學藝術事業。
信仰是人類精神領域中有別于科學認知和審美藝術的另外一個非常獨特、不可或缺的領域。信仰的特性在指向神秘的宇宙本體,它存在于科學探索的腳步之外,藝術的目光之前,具有深刻的精神魅力,科學和藝術不斷從這種神秘存在中獲得精神滋養。
單單靠科學的認知和理性的力量難以構建出人類文化綿延的價值鏈條和高遠的意義場景。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文化自信也必須在深遠廣大的層面進行新的開拓與建構。中國文化的整個系統結構是圍著“自然”價值展開的,主張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陰陽化育,無處用心。以自然價值為內核的天地境界在中國人的信仰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具有極高的人類未來學價值。如果能夠加以現代性的改造,與現代文明接軌,與人們的精神渴望和心靈需求相呼應,就一定能在未來人類精神體系建構中發揮獨特作用。
(作者系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主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龐井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