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的冬日暖具
圍爐而坐
明朝時期(14~17世紀)出現了用于放置火盆的木制幾案。《魯班經》中就曾介紹過壺門券口、帶有深槽和托泥的火盆架,其中圓爐架有六條彎腿和曲線牙子,方爐架則為四腿式。書中還出現一種罕見的低矮桌子,中有圓孔用于嵌入火盆。20世紀時被北京匠人取名為“火盆架”。

圖1《太平春色圖》錢貢,明萬歷,手卷軸
事實上,火盆架在明朝時期并不常見。比如,明萬歷年間錢貢的《太平春色圖》(圖1),設色畫屋一楹,早春時日,學童圍爐伸紙,搦管欲書,承爐的火盆架有壺門券口馬蹄腳,上有束腰,足端安裁榫下承如意紋托泥。
煤爐可用筷型鉗添煤以調節供暖程度。下雪天,凳子上也鋪了貂裘墊,人們圍爐而坐,取暖賞雪,好不愜意。另有明萬歷年間木刻版畫插圖《繡褲記》(圖2)中,有一件寬大的六腳火盆架,三彎腿弓型券口。

圖2萬歷年間木刻版畫插圖《繡褲記》
家中火盆的數量取決于天氣寒冷程度和家庭富有程度。明末清初的戲劇家、文學家、生活美學家李漁在1671年出版的著作《閑情偶記》中直言不諱地提到過:
予冬月著書,身則畏寒,硯則苦凍,欲多設盆炭,使滿室俱溫,非止所費不貲,且幾案易生生塵,不終日而成灰燼世界。若止設大小二爐以溫手足,則厚于四肢而薄于諸體,是一身而自分冬夏,并耳目心思,亦可自號孤臣孽子矣。計萬全而籌盡適,此曖椅之制所由來也。制法列圖于后。一物而充數物之用,所利于人者,不止御寒而已也。
——《閑情偶記》器玩部制度第一椅杌

火盆可以在寒冬時日使屋內滿座皆溫,古人可享受室曖無冬之福。火盆架造型多樣,雖廣狹不一,方圓不同,但制作多有講究,好的火盆架可堪作屋內一景。

此器邊抹制冰盤沿,四季如意云頭包角,取意“四季如意”。
牙板與束腰一木連做,挖壸門,飾螭龍紋,兩尾螭龍相向而動,聚氣中央。三彎腿邊緣起陽線,婉轉而下,至底勾卷成云紋,再輕盈地落在托泥之上。線條一氣呵成,流暢自然,且富有動感。

精致小巧,宜置于桌案、床榻之上使用。勻稱的比例,婉約的造型,使之顯得格外秀雅可愛。若用它來架壺煮水、烹茶品茗,當別有一番韻味。隱隱的火光伴著幽幽的茶香,寓意小日子紅紅火火。

暖暖的紅火治愈澀澀的冷
御寒神器——火盆架
御寒神器——火盆架
讓整個冬天不再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