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旅游方興未艾的今天,全國古城古街并不少見,但將眾多老手藝人集中在一條街道上常態化進行非遺活態展演、傳承傳統手藝的場面卻不多見。行走在青州宋城非遺展示街上,人們還能感受到這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城曾有過的輝煌。氣勢恢宏的“海岱都會”“一門科第”“大學士”“尚書里坊”等古牌坊,青磚灰瓦的古建筑,原汁原味的古門樓,精致古樸的木雕磚雕,平滑光亮的青石板路,向游客出售的傳統糕點和老槐樹煎包……一切都透著原汁原味的古風古韻。

宋城古街街道兩旁的10多項非遺項目,總能吸引海內外游客流連忘返。這其中既有青州花毽、山東快書、青州龍虎斗、青州府泥塑、青州府陶藝、陳氏太極拳、青州風箏、龍興寺造像等人們喜聞樂見的項目,也有青州挫琴、青州滿族八角鼓、撂棒槌、撲蝴蝶、西洋鏡、回族查拳等“瀕危項目”。
在青州貢院門前,民間老藝人趙興堂的挫琴表演引來不少游客好奇的目光。只見他右手“執弓尋弦”、左手“送弦迎弓”,一曲優美動聽的《鴛鴦扣》便從琴弦指尖流淌出來。青州挫琴造型古樸獨特、琴音旋律悠揚、琴身呈半圓筒形,有“化石樂器”之稱。古老的挫琴已被認定為山東省級非遺,目前在宋城古街演奏這種樂器的琴師約有80人。
青州花毽在傳承人腳下似俏皮的精靈,它歷史悠久、花樣繁多,有天罡三十六式和地煞七十二式。在古城一門樓前,4位身手矯健的青州花毽傳承人現場耐心展示“云駝相連”“毽穿云門洞”“李清照穿線”“陳摶洞醉仙”“龍興寺化緣”等具有青州特色的花毽經典招式,不少游客也饒有興致地親身體驗青州花毽的樂趣。在宋城城門入口處,青州古街另一旁,60多歲的沈洪鳳正在做青州府花邊大套,木質棒槌是青州府花邊大套的主要生產工具,作為青州特有的一種民間手工藝,花邊大套發展至今已有近200年歷史,針法豐富,被譽為“抽紗之王”。記者了解到,現在青州府花邊大套產品已有近千個花色品種,產品也出口到歐美地區。

這條500米長的古街,如今已經成為青州集中展示非遺的重要平臺。“我在電視劇里看到大碗茶、傳統剃頭挑子、手搖紡車做粗布衣衫的場面,今天在古城里親眼見到了。年輕人應該多到這里來,好好了解一下歷史文化。”一名到青州古城旅游的“90后”小伙子說。
據了解,青州歷史悠久,有很多流傳下來的老傳統、老技藝。為了保護和傳承這些珍貴文化遺產,早在七八年前,青州市便成立了專門機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該中心用兩年時間,對轄區內的非遺資源進行了全面普查工作,對所有普查項目進行系統化、規范化、檔案化管理,對保護項目的原始資料、手稿以及實物等進行分門別類整理,建立了青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
為活態保護傳承非遺,青州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每年撥出經費200萬元,組織17個非遺項目、80多名非遺傳承人在宋城非遺展示街為群眾免費表演,大大帶動了文化旅游。政府每月給予非遺傳承人1500元的補貼,老藝人參與傳習和展示活動的積極性大大提高,民間傳統文化以及瀕臨失傳的傳統手工技藝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傳承。
“非遺展演是古城游之魂,古城游是非遺展演之體。非遺展演與古城游魂體相依、水乳交融,它們共同營造著青州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和絢爛多姿的精神殿堂,展現了青州的文化惠民理念,帶給老百姓看得見、觸得著的文化體驗。”青州市文廣新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青州一大批曾經瀕臨消失的非遺項目在這里找到了新的舞臺,一方面通過向游客展示表演拉動當地旅游;另一方面,很多非遺項目充實了傳承力量,真正實現了非遺項目的“造血式”活態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