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講述的是歷史,展示的是文物,但是這個綜藝節目并沒有傳統文博節目的一本正經、莊嚴肅穆。這里沒有語重心長的說教,也沒有晦澀難解的歷史文化密碼,更沒有陳腐枯燥的段子。為增加節目的傳播力,特別邀請當紅文藝明星擔任“護寶人”,以表演的方式演繹文物的前世傳奇,再邀請文保工作者講述文物的今生故事。
這個節目展示的內容雖然古老,但是講述的對象卻是青年一代,例如創作《千里江山圖》時的王希孟年僅十八歲,燒制各種釉彩大瓶的乾隆皇帝同樣具有腦洞大開、敢想敢做的年輕氣質,年輕的當紅明星更是年輕人的偶像。
節目展示的文物并不以華麗為標準,而是要求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例如在已經播出的第一期節目當中展示的石鼓,十塊形態不一的大石頭實在談不上藝術美,但是上面鐫刻的文字卻承載著中華文化,記錄了漢字演變的過程,節目對石鼓千年來顛沛流離的命運講述,再次讓觀眾感到文化對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證明文字是中華大地不同方言區人民相互交流的橋梁,記錄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國家寶藏》通過高超的藝術手法講述歷史,贏得了廣大青年群體的關注,剛一播出就好評如潮。筆者認為《國家寶藏》最成功之處就是以青年的視角,讓人深刻認識到保護文物的重要性,保護文物其實就是把根留住,給文化自信留住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載體。
雖然文物自身擁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但是近些年,文物保護工作卻面臨嚴峻挑戰,公安部刑偵局副局長陳士渠今年接受《法制日報》采訪時說,近幾年,每年全國涉文物犯罪立案數量都在2000起以上,文物犯罪形勢嚴峻,一些職業盜墓犯罪團伙流竄各地盜掘古墓葬,給國家文物安全帶來嚴重威脅。例如去年宣判的紅山文化遺址盜墓案,就被評為新中國成立來最大盜墓案,該案對歷史文化的破壞力難以估量。
隨著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罪不再適用死刑,國內收藏熱興起,再加上盜墓主題的影視劇影響,“盜墓”這種帶有歷史、禁忌、神秘等色彩的行為,早已經不是小說故事、電影電視的專利,已然成為嚴重危害歷史文化傳承的現實罪惡。盜墓犯罪具有極強的隱蔽性、技術性,盜墓的地點基本是人跡罕至的荒山野嶺,非常不利于監管,盜墓犯罪缺乏明確具體的被害人,即便發現盜墓犯罪的群眾,也可能因為事不關己,裝作沒有看見。有些盜墓團伙具有黑社會性質,知情群眾懼怕打擊報復也不愿意舉報。
事實證明,簡單依靠法律手段很難實現對文物的有效保護,治本之策就是讓保護文物的理念深入人心。文物必須放在博物館里才能真正發揮其價值,私人的占有與把玩就是將文物的光芒掩蓋。所以,保護文物就是要讓文物的故事能夠傳揚,其精神內涵能滋潤人心、豐富思想、凝聚力量。青年群體是社會改革進步的中堅力量,希望更多的《國家寶藏》去影響青年們的思想,改變對文物畸形的占有觀念,讓尊崇文化、忠實歷史的風氣蔚然成風,傳承好中華文脈,把根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