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歷史文化淵遠流長,歷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跡更是遺存豐富。然而深入了解,不難發現,中心城區的紫禁城、四合院、胡同口等往往比較受人們的關注,而散落在遠近郊區的文化遺存,雖然大多也曾名噪一時,但也成為了遺忘的一角。
津冀協同發展,為這些散落著的遺存帶來了活力。北京市文物局局長舒曉峰表示,北京將聚力重塑三條文脈——北部長城文化帶、東部運河文化帶和西部西山文化帶,將散落京城的500余處文物古建點亮成串。同時,三條文化帶串起的古都文脈,也將帶動京津冀三地社會文化更好發展。
如今,文化帶的京韻正在被逐一梳理出來。
京北,長城文化帶始于北齊,大規模修建在明代,東起平谷,西至門頭溝,途經6個區,在京內蜿蜒573公里。素有“玉關天塹”的八達嶺長城是全國明長城向游人開放最早段,1987年就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京東,通州正在加快步伐,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這里自古是京城東大門,水路交通發達,古有“天府奧區,左輔雄藩”的美譽,近有“一京二衛三通州”的說法。2014年,京杭大運河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京西,西山北以南口附近的關溝為界,南抵房山拒馬河谷,西至市界,東臨北京小平原,約占北京市總面積的17%。這里的文化資源十分豐富,例如,以清代“三山五園”為代表的皇家文化,以大覺寺、臥佛寺等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妙峰山為代表的傳統民俗文化,等等。
文化帶的建設不是簡單的考古和修繕文物,而是整體文化內涵的挖掘。
北京市文物局新聞發言人于平表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物保護與考古工作一直備受關注,漢代城址等新發現令人驚喜。“城市副中心建設任務嚴峻,但考古工作卻罕見地沒有設定完工時間。北京早已過了保護與發展二選一的時期,現在只有保護與發展建設并重。
保護與發展建設并重,北京文物保護的思路在嘗試中逐漸清晰。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去年露臉的路縣故城遺址即將迎來集中發掘。至此,這場北京新世紀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考古發掘,已經匯聚了全國各地9家具有考古團體領隊資質的單位精英,累計2000余人參與了勘探考古。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讓文物活起來,讓文物保護成果惠及更多民眾。文化帶的建設不是簡單的考古、修繕文物,而是整體文化內涵的挖掘。相關的交通、基礎設施等都要一起跟上,文物保護和建設要追求同步規劃、同步實施,把現在藏著的文化都亮出來。
今年,北京第一條現代有軌電車將試運營,直接將乘客從市區帶入香山、頤和園等“三山五園”景區。為了保護周邊風貌,這條軌道修建過程中更改了規劃,部分路段轉入地下。4年后,京城東部、西部和北部的三條文化帶,將把一個個曾經不起眼的珠玉串聯起來,帶動京津冀三地社會文化更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