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古沉船“南海I號”的考古發掘一直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可以說,它是一把打開宋代船舶制造和民間瓷器燒造秘密的金鑰匙。
目前,專家已經確認南海一號就是中國古代三大船型之一的“福船”,而且是專門適合在南海航行的船只。船上除了船員以外,還有大量跟船壓貨的小商販。但是他們只能和自己的貨物一起,住在空間狹小的貨倉內。

屬于經典船型結構復雜人貨混裝
專家介紹,文獻中有記載,小商販出50兩銀子就可以買貨跟船做海外貿易了,但是船上空間十分有限,只能跟貨物一起擠在狹小的船艙內。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技術總監孫鍵:分貯其貨,人臥其上,就是把這些東西往這一放,人就躺在上邊睡覺了。這種小商人沒有錢住在尾艙,因為尾艙是比較高的,有三四層樓,空氣也比較好,他們住不到那個上邊去。而且居住空間是有數的。
央視記者田云華:從目前發掘的情況來看,在存放大量貨物的船艙內,有橫向的鋪板,就是這些貼有白色標簽的木板,分割空間的同時也可以承重,人可以在上面移動或休息。據專家推測,貨倉內的空間十分狹小,大概也就半米高,空氣也不流通,人在里面只能夠爬行。只有超大客商或者身份等級較為尊貴的人才能住在居住條件相對舒適的尾艙或者船塢內。發掘的文物也印證這些推測。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技術總監孫鍵:發掘的很多文物不是船貨,是一些漆器,雕漆、剔紅、剔漆,包括金銀器,都應該是個人攜行的物品。不是作為船貨,就是自己帶著走的。而這些人往往具有一定的身份和等級。

發掘提取文物超200噸含80噸鐵器
截至目前,“南海I號”已經發掘提取文物超過了200噸,這其中,光是鐵器就有80噸,已經遠遠超出專家們之前對于宋代商船載貨量的認識。隨著發掘深入,考古隊對于船體表層裸露的形態和結構也有了初步的認定。
“南海I號”原長30.4米,寬9.8米,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較早、船體保存較為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專家預測船載文物有6到8萬件。作為中國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繁榮發展的見證,“南海I號”對研究中國造船史、陶瓷史、航海史、對外文化交流史等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1987年8月,交通部廣州打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尋找東印度公司沉船時,在廣東臺山上下川海域發現一艘沉船,經考古專家鑒定,這是一艘宋代商船,可能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引起了世界矚目。古沉船被命名為“南海I號”。
2007年4月,“南海I號”的打撈工作正式啟動,當年12月27日實現整體打撈成功。其整體打撈方案6次修改4次論證,采用“零碰觸”打撈方式,打撈人員沒有碰觸到古船和船上的文物,創造世界水下考古史上“奇跡”。2007年12月28日,“南海I號”入住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崔勇:整體打撈這種方法是很成功的。大家可以看到,這個船是整整地套在了沉箱里面,瓷器和船的保存都很好,撈上來以后我們可以做一個很詳細的、很細致的發掘。
為“南海I號”量身定做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位于廣東陽江海陵島。“南海I號”的發掘工作全都是在這里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