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與時間賽跑的搶救性保護,逐漸轉入預防性保護,到莫高窟保護管理和旅游開放經驗成為典型案例,與各國世界遺產地分享。30年來,敦煌研究院傾力“內外兼修”,希望將一個盡可能完整的敦煌石窟留給下一代。
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11日迎來晉升“世遺”30周年。敦煌研究院當晚援引該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的紀念文章表示,“30年來,敦煌研究院經歷許多困苦艱辛,卻也為未來更長遠走下去積累了更為豐富的經驗。”

作為中國首次申報的6處遺產之一,莫高窟30年“世遺”之路并非坦途,但成果顯著。“病患纏身”的莫高窟終于“轉危為安”,初步建立了預防性保護體系;為防患于未然,加快“數字敦煌項目”的實施,全面真實保存石窟及其壁畫、彩塑,并通過多種途徑與全球共享。
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近日透露,“數字敦煌”的目的是永久保存,永續利用。目前已完成150個洞窟的圖像采集工作,將近80個洞窟完成了后期處理。以后會把所有洞窟都實現數字化,但由于技術原因,后期處理速度還比較慢。
在全面保護的基礎上,針對敦煌人文領域的學術研究與弘揚亦“不甘落后”。30年來,敦煌研究院積極對外分享學術研究資源,吸引國內外研究人才,開展不同層面的學術研究。在不斷豐富游客參觀體驗外,還通過藝術展覽、進校園、進課堂、進社區等活動,主動讓敦煌文化遺產走進民眾生活。
據了解,世界遺產委員會近年曾在會議文件中提到,“莫高窟以非凡的遠見展示了以有效的遺產地旅游管理方法保護了遺產地的價值,樹立了一個極具意義的典范形象。”

敦煌研究院認為,莫高窟是極為突出的世界性價值的首批世界文化遺產地,該院在價值認知、保護理念、科學研究、文化弘揚、管理實踐等方面,也是隨著時代進步而逐步完善的,并且能成為可推廣的模式。
事實上,集珍貴與脆弱性于一身的莫高窟也并非“固若金湯”。“敦煌學事業發展人才緊缺”,王旭東近年數次對外吐露過類似隱憂。他近日再向媒體坦陳,敦煌學在研究、傳承過程中關鍵還是人才,但現在的年輕人從事文博事業的很少,希望選擇來研究院工作人的能用5年時間喜歡上這份事業。
王旭東表示,希望未來敦煌研究院能成為一個最具活力的敦煌學研究機構,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國際文化交流合作的平臺,這將促使敦煌石窟更好地得以保護、研究和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