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黑陶”,是現在我們對于元代黑色陶器的稱謂,因其器表呈黑色,故被稱為黑陶。黑陶器物表面磨光,樸素無華,紋飾僅有少數弦紋、劃紋等。




黑陶的制作工藝盡管在幾千年前已經被先人掌握,但也許是它的工藝偏于繁瑣復雜,或是傳播區域太小,致使這種技術失傳,而僅有短短97年歷史的元代卻有黑陶的生產。至于幾千年來為什么黑陶器物只在元代有燒造卻是一個謎題?

由于蒙古人長期過著游牧生活,在窯爐建造上如同其住所一樣,不會大規模投入,多臨時搭建的簡易窯爐。簡易條件下燒造陶器,普遍特點是溫度較低,燃料上更是就地取材,替代木柴的就只能是草或牛馬的糞便了。
“馬糞”作為燃料,第一表現就是燒制溫度不會太高,其次是馬糞中所含有動物油脂的油性會導致煙霧,所以多數元代黑陶的黑色,多停留在器物胎體表面,胎體中部依然為原來的灰胎,與表面顏色明顯不同。

元代黑陶多集中在陜西和山西的蒙古,其他地區鮮見,這與忽必烈定位大都后將京兆(陜西)一帶賜封給自己的三子忙哥刺(號安西王)有重要關系。
以陶俑陶器下葬,是蒙古貴族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漢人殉葬習慣,“入鄉隨俗”的一種表現,同時也彰顯了自己高貴統治身份和蒙古族人的特色。
元代黑陶收藏價高,黑陶是繼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優秀陶種,被譽為“土與火的藝術,力與美的結晶”,世人對這一來自古老的文明無不驚嘆!
黑陶文化是黃河流域文化,以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人文內涵,構成漢文化的淵源龍脈。隨后,在魯、陜、晉、豫、冀等地都有類似發現。








古建中國(www.china7501.com)--建筑文化一站式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