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揚州、蘇州地區的磚雕
揚州、蘇州一帶的磚雕受到了徽州磚雕的影響(揚州許多著名宅院本身就是由徽州商人所建),它既不同于北方磚雕飽滿壯碩的風格,也有別于閩粵等地磚雕的繁縟、細密。它繼承了徽州磚雕的典雅并融入了濃郁的商業和市民文化,表現出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具有精巧而不纖細、寓醇厚于古雅的特點。
揚州磚雕的總體特點是構思奇巧、不事鋪陳,于不經意中顯出匠意。絕少采用通景透雕和主題性的大幅磚雕,以局部裝飾圖案見長,對一些局部岔角、墀頭②、掛牙等細節關懷備至,精雕細鏤,如將墀頭雕成如意、博風板飾以卷草等。幾何紋飾占雕飾圖案的主導地位,多以剔地淺起,重線條質量,尤其是早期磚雕,棱線勁健、峭拔為全國之最。
揚州磚雕是南北磚雕流變過程的中間狀態,具有明顯的過渡性和兼容風格。鎮江、南京、蘇州、杭州等地的民居磚雕風格都或多或少受其影響,呈現出平面化和立體化兩個發展方向。這一點,我們可以在現存的鎮江廣肇公所磚雕門樓、蘇州網師園門樓和東山雕花樓的磚雕上,看到這種由簡至繁、由平面到立體的演化脈絡。
鎮江、南京的民居磚雕是徽派磚作平面化的代表,以鎮江廣肇公所門樓為例,飛磚墻門③藏而不露,幾乎與墻體相平。門樓浮雕緊貼墻面,角替、掛牙、開光等處僅做淺刻,給人以素潔簡雅之感。青灰色調的門樓與二側墻體渾然一色,二側素墻不施粉刷,全憑青磚的細致拼嵌,塊塊磨磚對縫,顯得細致而耐看。這種簡化形式、強化工藝制作的傾向與現代設計的審美模式十分類似。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蘇、杭一帶磚雕的立體化傾向。從形式的角度看,這類立體化磚雕門樓更像是磚制的京式垂花門,而其特意雕出的欄桿、戲臺,又反映了江浙一帶社戲、集會盛行的民俗民風。
清代民居裝飾中盛行的磚仿木手法,是晚期磚雕藝術畸形發展的表現。磚雕藝術退化為一種純粹的技藝展示,失去了其清新質樸的藝術魅力。
三、磚雕藝術形成和發展的基礎
1.青磚的制作
與中國輝煌的傳統磚作藝術密切相關的要素是青磚的獨特制作工藝。中國磚雕藝術之所以能歷久不衰,成為建筑外裝飾的主要手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青磚的優良質地。
雕作用青磚質地縝密細膩,無任何孔隙,與普通砌筑用磚截然不同。青磚在制作上歷來就有一套嚴格的規程,從選泥、入池、沉淀到踩泥、制坯、晾制、燒制直至封窯、浸水都是倍加小心。僅以踩泥一項為例,半干的泥糊在檢查無砂粒之后需搬入制作池中,以牛蹄反復踏成泥筋(俗稱“千斤泥”),以備制坯。明清磚瓦作書籍中多次提到的“停泥磚”做法,就是其中的典型。這種對青磚高品質的執著追求是江南磚雕藝術得以久盛不衰的一個重要先決條件。明清時期,蘇州和揚州等地出產的優質青磚被稱為“金磚”,既指磚的質地堅實縝密,扣之鏗然有金屬之聲,也是說明這種貢磚制作不易、價值連城。
2.社會文化基礎
明清時代是磚雕藝術的鼎盛時期。漢魏以前,磚雕藝術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墓穴裝飾,如畫像磚藝術。唐宋的磚雕也大都被用于佛塔和磚石墓裝飾。直到明清時期,磚雕藝術才被廣泛應用于民居建筑,磚雕因其造價低廉、制作便捷而成為木雕裝飾的主要替代品。
明清以來,民居磚雕呈現出風格多樣、手法細膩的特點,與江南地區的獨特社會環境有關。正如近代晉陜商人的崛起和商業資本的活躍推動了山西民居磚雕藝術的發展,徽州磚雕的發展同樣得益于徽商雄厚的經濟基礎和儒商一體的文化氛圍。徽州磚雕藝術發展的另一個契機則是明代中期以來嚴格的建筑規制。對民居裝飾的嚴格限制,促使徽州民居朝著典雅秀麗方向發展,通過雕飾的華麗、精工細作顯出玲瓏奇巧和匠心獨運;對于民居彩繪的限制,促使江南民居形成了以黑、白、灰為主的典雅的裝飾風格,而磚雕則是形成這種樸素風格的理想選擇。從微觀角度看,徽州磚雕藝術在形式上極大地借鑒了明清新安文人畫意境,在技法上,更是新安版畫的深入和流變。
與此相似,揚州磚雕的發展也得益于獨特的社會和人文環境,加之揚州地處南北交界之地,最終促成了揚州磚雕兼容并蓄、融合南北而自成一格的特點。而閩、粵地區民居磚雕的繁縟風格和濃郁的民俗文化品味,則與這些地區相對落后的文化環境和閉塞的地理環境有關,如福建泰寧尚書第門樓磚雕等。
由以上分析不難看出,江南民居磚雕藝術淵源于北方中原地區的建筑文化。在長期演變發展的過程中,各地又以自身文化對其進行改造,形成了徽州、揚州、蘇州等獨具地方文化特色的磚雕流派。而徽州民居磚雕作為其中的集大成者,直接影響了蘇、揚民居磚雕風格并經南京而達鎮江、揚州一帶;另一路,向東南影響蘇、杭一帶。前者趨于平面化風格,重視刀法精細;后者則經多層次、立體化牌樓方向發展,成為磚仿木結構門樓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