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文物局14日披露,今年北京開展考古勘探183項,考古發掘67項,發掘面積66000平方米,相當于9個足球場。北京市文物局新聞發言人于平表示,今年是北京有史以來開展考古勘探項目最多、面積最大的年份。保護各時期古代墓葬3000座、窯址140座、灰坑905座、房址30座、井140口、道路16條。出土文物共計1萬余件(套)。

世界園發掘西漢至清代墓葬1146座
為配合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建設,考古工作者在此發掘出西漢至清代墓葬1146座,出土金、銀、銅、陶、瓷等各類文物2000余件套。其中,發現兩處保存較為完整的魏晉時期家族墓,形制和規模在北京考古史上均屬罕見。
墓葬中出土了“太康六年”“上谷”“阿秋侯君”等字樣的銘文磚,以及銀質龜鈕“偏將軍印章”等珍貴文物,對研究“上谷侯氏”的發展及此地的軍事建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遺址中還出土兩盒唐代墓志,內容提及“儒州”“儒價城”“新媯州”等多處地名,為研究北京地區歷史地理提供了寶貴資料。
城市副中心發現兩處漢代生活區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設中,考古工作者在此完成勘探259萬平方米,發掘面積33951平方米;保護戰國至清代墓葬1023座、窯址81座、水井20口、灰坑25余座,其中較為重要的有戰國墓葬、唐代潞縣(后改稱“路縣”)縣丞艾演墓、遼代仿木結構墓等。
在路縣故城城址南部,發掘出大量漢代灰坑、水井、漢代道路、遼金時期窯址、唐代墓葬,出土完整器物有卷云紋瓦當、陶罐、陶瓶、陶豆、陶釜、陶紡輪、陶璧、銅鏃等。
此外,在路縣故城的西南部,為配合京唐高鐵及城際聯絡線的建設,考古發掘大量密集的漢代灰坑、水井、房址、墓葬,特別是水井的形制多樣,在以往北京的考古發現中較為少見,推斷這里是兩漢時期路縣城外的生活和手工業生產區,與古城本身密切相關。
新機場考古發現清代家族墓葬
在新機場項目建設中,考古工作者發掘清代墓葬228座。這些墓葬均為豎穴土壙木棺墓,分單人葬、雙人合葬、多人合葬及遷葬墓四種埋葬形式,葬式以仰身直肢葬為主。隨葬器物有陶罐、釉陶罐、瓷罐、瓷碗及銀、銅簪、鐲、指環及銅錢等。
從埋葬形式和排列方式來看,該批墓葬中相鄰集中分布的墓葬可能屬于家族墓葬,整個墓區應為不同家族的分區墓地。考古人員表示,這批墓葬的發現,為研究北京地區清代墓葬的形制特點、喪葬習俗及其所反映的社會狀況,提供新的實物資料。

清代莊親王園寢群驚現房山
在對房山區河北鎮棚戶區改造中,考古人員發現清代地宮4座、房址8處、墻址14處、灶址2處。
該遺址由南向北分別由碑亭、茶飯房、宮門、享殿、地宮及周圍園墻組成,結合考古發掘情況及文獻資料分析判斷,該遺址應屬清代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的莊親王家族園寢群。園寢群目前可基本確認墓主人身份及大致位置的有“前陵”碩塞、“后陵”博果鐸、“西陵”允祿及“大立峪”載勛。
于平介紹說,本次發掘的清代園寢規模宏大,整體格局保存較為完整,是清代親王園寢制度的典型代表和實物史證,具有較高科學、歷史、藝術價值;是迄今考古發掘出的唯一一組清代親王園寢,具有重要學術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