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經濟走廊不僅是溝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大動脈,其所在區域在古代也是連接中亞、南亞、東亞的交通貿易要道。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獲悉,由該所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合作的遙感考古項目將幫助探尋走廊沿線古跡。
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員聶躍平介紹,中巴經濟走廊遙感考古將通過高分辨率衛星圖像和三維激光掃描、雷達、聲吶探測、無人機拍攝等技術,勘察走廊沿線古城、烽燧等歷史遺跡及地形環境,并展開保護。
聶躍平說:“遙感考古是交叉學科,可與傳統考古取長補短,特別適于在較大地域范圍快速找到遺址。對比五六十年代的老航片,還可找到現在難以發現的遺址點,因為那時環境破壞更小。”
中巴經濟走廊北起新疆喀什,南至巴基斯坦瓜達爾港,歷史上是絲綢之路重要支線。國家博物館綜合考古部研究員楊林說,沿線的巴基斯坦白沙瓦和古犍陀羅國所在區域均是貿易文化重鎮,留下諸多戍堡、古城、佛寺遺址。中巴經濟走廊是“歷史上瓦罕走廊的擴大和延伸”,古有大唐僧人玄奘、東晉僧人法顯經此去印度求法,今有公路、鐵路、天然氣運輸等諸多經貿文衛合作項目。
楊林介紹,在大項目建設前,必須由遺產保護、環境評估、考古挖掘調查先行介入,這不僅是對聯合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和當地法律的尊重,也是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人民聯系、增強文化互信的必然要求。
他說,中巴經濟走廊一些區域自然環境惡劣,海拔高、雪山多,冬季很難通行,利用衛星照片和遙感數據做定點分析,可節省很多人力物力,“精確度到厘米級的衛星數據及雷達、激光掃描等可把地表乃至地下、水下文物都探清”。
聶躍平說,目前研究團隊正進行前期圖像收集。中科院在喀什設有遙感衛星地面接收站,工作范圍覆蓋了中巴經濟走廊所在區域。明年3月團隊將前往喀什,率先調查喀什到巴基斯坦邊境段100多公里內的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