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北京市考古發掘成果中,七項重大發現有兩項在圓明園,分別是如園遺址和紫碧山房遺址,其中位于圓明園西北角的紫碧山房遺址考古進展是首次向媒體披露。
探訪紫碧山房遺址考古現場
這個位置,當年其實是一條河道,名叫“長河”。據史料記載,乾隆皇帝要來紫碧山房是要從河道坐船,再從一個方形碼頭上岸進入宮門。但是在挖掘的過程中,考古人員發現,方形碼頭的旁邊還有一個圓形碼頭,這個在歷史圖檔里是沒有的。
紫碧山房遺址位于圓明園西北角,始建于雍正時期,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前后進行了大規模改建。經過一年的發掘,考古人員清理出值房、宮門、紫碧山房、含余清、澄素樓等建筑遺跡和山體攔土墻及基礎、半圓形碼頭、排水道等不見于文獻的遺跡,豐富了圓明園遺址的歷史文化內涵。
北京市文研所圓明園課題組組長張中華:最為驚嘆的就是它整個的工程造法要求得非常嚴格,它的基礎深度非常深,我們這幾年在圓明園的發掘,然后從來沒有見過這么深的建筑基礎,它底下打的每個建筑,基本上都有兩米厚的三合土基礎。可見當時我們中國古代匠人的工匠精神。
這種圓形的碼頭我們是第一次發現,所以剛發現的時候,我們內部是有爭論的。但是后來我們達成了一致,皇帝來紫碧山房,他肯定有隨行人員,而且肯定不只一座船,肯定一個碼頭是不夠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