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農家,要搬運或挑重物,就少不了一種名叫土笪的農具。眼下,這種農具在農村越來越少見。而在浙江省德清縣舞陽街道雙燕村,66歲的鄭生法師傅還在堅守這門竹編手藝。

見到鄭生法師傅時,他正獨自在院子里準備材料。樓房的一側有個小棚,放了不少竹條、竹篾和成品土笪。只見鄭生法利索地用柴刀劈著長長的篾條,動作一氣呵成,篾條粗細均勻。聊天的過程中,鄭師傅手里的篾條“飛舞”,短短20分鐘,一個土笪雛形就出現了。
“編土笪要經過選料、砍竹、破竹、起篾、刮修、打光、編織直至鎖口等十幾道工序。”鄭生法說,工序說不上太復雜,但因為很多工序都是徒手做,篾條鋒利,稍不注意手就會被劃一條口子。至今,他的手上留下不少傷痕。

鄭生法告訴記者,編土笪來錢快。比起干繁重的農活,編土笪既省力又掙錢,他35歲才開始學編土笪,沒有師傅教,就拿來一個舊土笪,一根根、一條條地拆開,邊拆邊摸邊思考。幾次之后,他終于明白了編土笪的門道。第一次挑著土笪到當時的城關街頭賣,3塊錢一對,收獲不少。后來越編越順,竹編土笪價錢自然也水漲船高了。“像這種大點的70塊一對,小點兒的40塊。”鄭師傅笑著說,現在的市場價格也還不錯。
從三十五六歲開始,鄭生法就靠著竹編土笪維持了一家人的生活。如今,鄭生法每天還能編上三四對土笪。每隔一段時間,余杭地區的貨車就來拉走預訂的貨。他也時不時給武康周圍的農戶供貨,一年下來收入也有四五萬元。

鄭生法說,以前村里也有好幾家像他這樣竹編器具的農家,但現在還在堅持做的人越來越少了。像這樣的竹編手藝漸漸被冷落,這項老手藝年輕人更是無人問津了。
“挑土的人少了,做的人也就更少了。”鄭生法說,編土笪要沉得下心,吃得了苦。可現在年輕人喜歡輕松,上上班就可以有不錯的收入了。鄭生法打算再過兩年也不編了。這門手藝沒有人學,鄭生法也表示很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