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作為紅色革命老區,認真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我們要動員全區黨員群眾凝聚起追趕超越的共識和強大動力,埋頭苦干實干,以堅定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覺和嶄新的工作狀態邁上建設歷史文化名城的新征程。
堅持以文富民。文化是群眾不可或缺的精神需求,沒有文化的發展繁榮,就不會有更高意義上的民生改善和生活品質的提升。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要加快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樹立“文化+科技”思維,培育發展數字傳媒、廣告會展、文化創意等新興文化產業,奮力建設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要拓寬“文化+金融”路徑,運營好投融資平臺公司,破解文化產業發展資金瓶頸問題,提升文化產業發展水平。要推動“文化+互聯網”融合,以現代互聯網技術為基礎,培育壯大皮影、黑陶、面花等傳統文化龍頭企業,形成具有華州特色的文化產品,增加群眾收入。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華州皮影、面花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含著的豐富精神內涵和文化內涵融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各個方面。
堅持以文興業。文化產業是朝陽產業、綠色產業、低碳產業。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實現華州追趕超越,必須堅持把文化產業打造成經濟增長的新領域和轉型升級的新動能。要加強文化隊伍建設。引進高端文創人才,高水平做好205庫群文化創意園建設,吸引更多文化名家、文化大師聚集華州。
重視發現和培養扎根基層的鄉土文化能人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加大對文化人才和優秀文藝作品獎勵力度,激發文化人才創新創造熱情。要積極培育文化品牌。依托渭華起義紅色景區、少華山風景區、少華湖水利風景區等資源,打造紅色旅游文化、生態濕地文化為一體的山水文化品牌;依托金堆鉬業城采礦舊址,建設好國家礦山公園,培樹華州工業文化品牌;依托鄭氏、郭氏發源地,打造集歷史研究、文化旅游、休閑娛樂于一體的“三公故里”文化旅游品牌。

要鼓勵文化精品創作。設立華州區“非遺保護工程”專項基金,組織文化專業人才,改造提升華州皮影、面花、糧食字畫等非遺品牌,推出一批具有影響力和吸引力的優秀文藝精品,彰顯華州特有的文化底蘊。
堅持以文鑄城。文化體現一個地方的軟實力,新時代沒有先進文化的凝聚、創新和創造,建設歷史文化名城就失去了動力源泉。要堅持規劃先行。認真研究國家和省市關于加快文化事業發展的相關政策,主動銜接渭南城市總體規劃,制定符合華州實際的文化城市建設實施辦法,把華州皮影、剪紙、面花等歷史文化印記,鄭桓公、郭子儀、楊鐘健等人文印記,渭華起義紅色文化印記,充分展示在城市建筑、旅游景區和美麗鄉村建設等載體上,不斷增強群眾對華州文化的認知和認同。
要建設文明城區。堅持把人文關懷的理念貫穿到城市建設各個領域和各個環節,做好博物館、非遺傳習館等“六館一場”建設,使華州成為富有文化滋養、充滿人情味的幸福家園。要建設文化城鎮。堅持“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原則,高標準做好西環路綜合開發、華州大道、渭南中央公園等項目,在華州大道沿線擺布英倫小鎮、石頭小鎮、現代農業風情小鎮、老腔皮影文化小鎮等,打造一批有地域特色、民俗風情、主導產業的現代文化名鎮。
要積極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大力實施南部秦嶺山區公益生態水源涵養林、西南臺塬溝壑經濟林、中部平原花卉觀光農田防護林、北部渭河濱壩景觀防浪護岸林建設,充分發揮綠色文化在建設美麗華州中的巨大能量,讓生活在華州的群眾享受到優質的生活環境和人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