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蘊含著傳統價值觀,其中不乏在為人處世上對后人的告誡。人生為什么,當官干什么?古圣先賢已經為我們作了很好的解答。中華傳統文化歷來倡導“以天下為己任”,其重要代表就是儒家講的“三綱八目”,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倡導“立德、立功、立言”,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政治抱負。
這種文化人格影響和造就了諸如范仲淹、包拯、文天祥、于成龍等一代又一代治世能臣和清官廉吏,無論是處江湖之遠,還是居廟堂之高,都始終胸懷天下,心憂家國。今天,我們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四有”新時代革命軍人,也應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料,滋養清風正氣。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華民族就形成了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主要內容的系統的道德觀念,在今天也是我們立身做人、為官從政的有益借鑒和重要參照。“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忠孝是做人的根本,這個根本沒有了,其他一切都是空中樓閣。如果那些落馬的貪腐分子真正懂得并恪守忠孝之道,就會常想組織培養之恩,常想父母的殷殷囑托,就會珍惜自己的名節操守,就不會辜負組織信任和親人期盼,也就不會等到鋃鐺入獄后才流下愧疚悔恨的淚水。古人倡導的仁愛之心,也是有益身心的精神養料。孔子說:“仁者愛人。”有了仁愛之心,自然會維護公平正義、保持清正廉潔,自覺以廉為寶、以廉為德。
養清風正氣,需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勇氣。“子罕卻玉”“晏子辭賞”“公儀休拒魚”“楊震四知”“周新懸鵝”這些心中有主、取舍有道的典故,無一不是用理智戰勝了欲望,是真正的處世智慧。“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我們要做真正的智者,就不能因小失大,輸了人生。古人說:“畏法度者快活。”黨員干部在法紀面前一定要有敬畏之心,履職用權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正道直行、潔身自好。同時要管好家屬子女,明白“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涵養和弘揚清正家風。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創造了膾炙人口、光耀千秋的文學藝術,凈化著人們的靈魂,陶冶著人們的情操,成為寧靜致遠、堅守氣節的精神力量。“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讓人常懷一顆赤誠之心;孔子的“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讓人明辨是非,分清榮辱;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讓人正氣浩然,不可侵犯;屈原的“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讓人保持高節之氣,不同流合污;
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蘇東坡“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讓人心胸開闊,生大境界。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這些精神養料,可以提升境界,開拓視野,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了這種境界格局,才能活得頂天立地、堂堂正正,進退有據、行止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