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唯一一處陶瓷類大遺址項目——汝州張公巷瓷窯址發掘取得新進展。22日,記者從河南汝州市文物部門獲悉,截至目前,考古團隊已發現了大量明、清、宋、金時期的瓷片,其中就有珍貴的張公巷瓷片,大量與燒窯相關的窯具匣缽、釉料原料、坩子泥等先后被發掘出。
張公巷窯址位于汝州市區東南部,與西北唐宋時期的汝州州衙遺址遙遙相望。據文物專家介紹,這是一處北宋宋徽宗年間的御用瓷窯遺址,也是我國發現最早、面積最大、產品種類最多、燒造工藝最高的窯址。該窯址雖然燒造時間較短,但制作規格要求較高,工藝制作精良。

張公巷瓷窯址發現于2000年,2017年之前進行過三次考古發掘。2017年6月,張公巷瓷窯址啟動第四次發掘工作。與其他窯址不同,張公巷瓷窯址位于市區,全部被壓在密集的民房之下。為配合考古發掘工作,汝州市動遷了張公巷窯址上的200多戶居民,劃定了28860平方米的考古范圍。
通過多次發掘,張公巷瓷窯址出土以瓷片居多,極少整器,但胎之薄、釉之美卻令學界震驚。此外,瓷窯址還清理出不同時期的房基4座、水井4眼、灰坑79個和過濾池1個,出土了一批張公巷窯生產的完整或可復原瓷器。此窯址遺物種類繁多,從唐宋到金元,直至明清各個時期的文物標本都有出土,但只有類似汝窯的青釉瓷器,才是張公巷窯燒制的唯一產品。
汝州是中國汝瓷文化之鄉。出土于汝州的鸛魚石斧圖彩陶缸,是全國64件不可出國(境)展出文物之一。原產于汝州的汝瓷,位居宋代五大名瓷之首,汝瓷、汝石、汝帖,并稱“汝州三寶”,享譽海內外。
目前,汝州市境內發現的瓷窯址多達40余處,而張公巷瓷窯址的發現和發掘,有望讓歷經滄桑900余年汝瓷窯再次展現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