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切的說來,中國古代服裝的發展是緩慢的。在漫長的奴隸制封建制歷史演進中,它遲遲沒有確立一個科學的裁剪制造體系。甚至可以說,在服裝文化領域,尤其是封建后期,中國服裝是不能夠與西方并駕齊驅的,只能作為整個東方服裝的一個分支派別加以認識和理解。這樣的一個問題值得思考:在現代,中國古代服裝作為一種文化,它是否已經消失了?
這個問題我們暫不論,先來看看中國古代服裝形成的原因。中國古代服裝有哪些特點呢?中國古代服裝經歷了那么多的朝代,具體來說是異彩紛呈的,但通過細細考證揣摩,也很容易把握其共同之處。其直觀特征,概括起來有:結構簡單,紋飾復雜,縫合處少,寬松。
好,現在來講講形成這些特點的原因。
(一)社會習俗的原因
中國是一個提倡勤儉節約的國家。勤儉,是一種公認的美德,這跟古時候的思想家的大力提倡是分不開的。反映在服裝上,就是整體結構上相對的“簡”。這跟西方服裝是有明顯差別的,西方服裝經歷了一個對人體結構的摸索時期后,結合美術,建筑等領域的成就,出現了許多高難度的服裝制作技法。而中國古代服裝則追求布料的“物盡其用”,因此布料的最大包裹程度決定了其結構相對的簡單,這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在于關于布料的使用創造上,提倡勤儉的中國人,不可能拿布料來做試驗,也就無法制作出適合人體,結構復雜的服裝來。第三個原因是社會勤儉的風氣使審美觀產生的差異。在《墨子·辭過》中有這樣的話:“古圣人之為衣服,適身體,和肌膚足矣,非榮耳目而觀愚民也?!边@說的是,就是圣人穿的衣服,也不過是合身舒適就行了,并不追求華麗的外表去騙人。審美觀上這樣的認識,導致了服裝的“簡”。
(二)哲學體系的影響
中國古代服裝受“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影響是重大的,甚至可以說是貫穿始終的。
先來論述什么是“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天人合一是哲學中的一個特殊觀念,論述天和人即宇宙和人的關系問題。天人合一作為理論出現,發端于孟子,《孟子·盡心》中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边@里他是把“天”和“人”聯系在一起了。
接著其后來,儒家學派的重要人物董仲舒說道:“事各順其名,名各順于天;天人之際,合而為一?!边@里,董仲舒在解釋孔孟思想時,更直接的把“天人合一”拿到臺面上來了。
再后來,學者程明道,程伊川,在前人基礎上確立了“天人本來合一”的說法。程明道在《語錄》中說道:“人與天一物也?!辈⑦M一步指出:“天人本來無二,不必言合?!背桃链▌t說:“道未開,始有天人之別。但在天則為天道,在人則為人道。”以及“天地人只一道也?!边@里,二程把宇宙看成是渾然一體的,人道與天道相互貫通。
我們再來認識“天人合一”對服裝的影響。天人合一這種哲學思想,對服裝的影響不外是“衣人合一”“天衣無縫”。分別論述:
1)“衣人合一”與“天人合一”這一強調宏大,注重感悟,講究大象的思維體系中的“人”,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人——而是一個包容天地,具有精神內涵的“人”。因而服裝穿在人身上,不強調與形體的關系,而注重穿著者的整體形象。也就是說,衣服是服務于人的。所謂衣人合一,也不要理解為雙方地位平等的“一”。
2)天人合一宇宙觀強調整個宇宙的和諧,在與環境相統一的服裝體系中,更注重與社會環境的統一,其本身,亦要求“統一”。因此,服裝在制作過程中,盡量避免了縫合的產生,這是哲學體系影響的審美觀念的一次突出表現。
(三)紡織技術和服裝縫紉制作技術的原因
應當說,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原始社會末期,中國人就開始用麻和絲制作服裝。其中,絲綢最早出現在中國,并得到不斷發展,其制作方法之先進,織品之精湛,制造工藝之服裝,品種之繁多,都屬世界之罕見,成為中國服飾文化中的奇葩。公元10世紀后,棉花在中原大地上得到普及,對材質的加工處理,染織鄧都有了極大的進步,特別是染頡,彩繪,刺繡鄧傳統手工技術,至今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但是,在肯定了這些方面的成就的同時,我們應該看到,中國古代,尤其是封建后半段的紡織技術,在世界范圍來說,跟我們這個文明大國的身份仍然是不相符合的,仍是落后的。
這造成了兩方面的影響:
1)紡織品質量(主要指織的密度)的缺陷,導致其結構不能夠太過于復雜,縫合部位不能太多。因此在外觀的反映上,就是T字型單一結構的式樣,也比較寬松,縫合初較少。
2)結構上的單一,但染織,彩繪,刺繡技術的發展,以及設計上的新穎要求,又使得服裝朝著服飾圖案復雜化發展。這是因為要設計出跟其他人不同的服裝,在結構創造余地不大的情況下,只能在服飾圖案上下工夫。
古代服裝整體來說,官職越大,其服飾圖案就越復雜華麗。僅舉明朝為例,明代有賜服之制,在特殊場合特別頒賜。其中一種禮節用服裝,包括蟒衣,飛魚服,斗牛服。其所帶紋飾,飛魚,斗牛被視為尊貴的紋飾,需要賞賜才能飾用。
?。ㄋ模θ梭w認識的差異
前面說過,中國服裝是受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影響很深的。在天人合一的認識下,不大可能出現個體很張揚的人體表現形式,也不單純把人體美上升為一個需要展示的層面。這是中國和西方在認識有著巨大差別的地方,西方人體文化淵源流長,古希臘,古羅馬,都能輕易找到赤裸身體的優美的藝術作品。在歐洲文明中,人體是大自然最上乘的藝術,具有崇高的地位,對人體生理上的合規律性的研究卓有成就。這種“科學的”和“藝術的”人體意識,對人的“第二皮膚”的服裝帶來了另一類風格特征的顯現。
服裝同時也在西方被看做是人體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服裝造型上強調三維空間效果,故有“軟雕塑”之稱。
而在中國,精神追求的含蓄性,人體服從于“天”的認識,導致服裝有其含蓄性。不可能出現緊身,強調性感表露的情況。在服裝的制作上,也只強調二維空間效果。并形成自己一套脫離人體曲線美的審美標準,如晉代“曹衣出水”和唐代“吳帶當風”。
尤其是唐代服裝。唐代服裝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最輝煌的一頁,其中一種女裝,袒露胸上部,這在中國整個封建歷史里,是前所未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