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海南省佛教協會會長印順大和尚,與清華大學中文系、歷史系雙聘教授、清華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所長汪暉,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何懷宏,著名漢學家、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東亞語言及文明學教授、中國文化部“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得主艾愷,第四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全球可持續發展研討會指導委員會成員、中國企業項目顧問帕特里夏·米爾利斯等中外文化大家激蕩思想、和合論道,共同探討東西方文的融合與本土化的時代命題。
印順大和尚指出,世界四大文明體系中,惟有中華文明歷五千年風雨,從未中斷,靠的是什么?海納百川的包容性,佛教就是最好的例證。佛教進入中國,沒有絲毫的“違和感”,就和儒道兩家融合了,最終成為中華文明的三大體系之一,這足以說明,中華文化有足夠的智慧與氣度包容外來文化。
中華文明的另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文化的創新性。商湯時期的《盤銘》已經有了“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創新思想。我們的古代儒學,成功地接受了外來的佛教文化,吸收它,改革它,使它成為中國化的佛教,同時也開創了儒學的新局面。而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則更依賴于創新。佛教源于印度,在中國歷經兩千多年,生生不息,靠的就是創新精神。面對不同時代的 中國文化和現實中的中國人,不斷適應與創新,最終演變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
當今中國,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最杰出的成果,毫無疑問就是習總書記所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它涵納了人文、社會科學乃至自然科學的每一個方面,是我們每一個領域的學者都要深入學習與認真思考的共同綱領,我們佛教界也不例外。我們每一個佛教徒都要認真思考,在中國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我們佛教應該怎樣革新,才能更好地服務于黨、國家、社會,以及所有信眾與非信眾?
談到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印順大和尚說,當今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鋒之勢前所未有,這就要求我們中華文化要有足夠的寬厚與氣度,寬廣的世界眼光,開放接納、交流融合的雅量,能夠消化、融化、內化西方先進文化,為我所用;同時,又要有足夠的智慧和定力,強烈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培育、發展“東方文化圈”,加強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
“東方文化圈”是印順大和尚經過多年探索與實踐,形成的一個文化理念,即中國——南海各國——“一帶一路”各國的多層嵌套架構的文化圈。這些年來,印順大和尚在這方面做了很多成功的探索。2015年,在印順大和尚的首倡促成下,亞洲博鰲論壇首開宗教分論壇,邀請南海周邊國家佛教領袖和世界各地國家宗教領袖開展對話,目前已成功舉辦三屆,與南海周邊國家政府首腦和佛教領袖達成了多項重要共識;自去年以來,由印順大和尚發起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南海佛教深圳圓桌會”已成功舉辦了兩屆,特別是今年的圓桌會,印順大和尚向10國家的宗教界人士詳細介紹了習總書記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思想,得到與會佛教領袖的廣泛贊同。與會代表一致認為,南海是中國的疆土,中國是世界佛教的中心,各國佛教界愿意追隨中國一起構建南海命運共同體,開創南海南佛教乃至世界佛教的新時代。
印順大和尚特別提到了“兩個統一”理論,這是他在人間佛教的基礎上,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后,提出的新理論,即把對他方世界幸福的追求與當代創造美好生活的追求統一起來,把對佛陀的信仰與對當今人民領袖的信仰統一起來。“兩個統一”理論,在剛剛結束的“南海佛教深圳圓桌會”上,獲得了南海諸國佛教界的高度贊賞。
最后,他呼吁佛教徒在“兩個統一”的理論基礎上,梳理、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同時,聯合各國民眾,從構建“東方文化圈”開始,把中華優秀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逐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