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聲名鵲起活躍于中國畫壇的杜中良,承古識今,自成一格,以其出世的心態,入世的手法,禪機的頓悟,展東方文化之神韻,創出了表現北方山水畫的新路子。
“杜中良的山水畫,取法高古,在煙云、雨霧與山川、屋舍中,盡顯脫俗之氣,畫家營造的是一個遠離凡塵、浮華與喧囂的清凈之地,是當地人精神家園與理想境界的凝定與濃縮。” 美術評論家辛民如是說。
在今日,以當代文化情懷,回眸并重視山水詩意的古典面貌,無疑是一種心靈需要與精神渴求,同時,也反映出在面對市場經濟時,藝術日漸敗退中一種藝術的堅守和永恒性追求的可貴精神。
傳承文脈
中國山水畫至五代、北宋時期達到了一個高峰,如董北苑《夏山圖》、范中立《溪山行旅圖》、郭淳夫《早春圖》,雖平遠、高遠、深遠不盡相同,但無不以高山仰止的壯美展現了華夏大好河山巍峨的質感,富有陽剛之氣。同時,古人又稱,“水、云為山之呼吸,若無水、云,山無生機”。
杜中良正是把握了傳統三昧,使其山水具有撼人的氣魄和流動的生機。那堅實的巖壑、飛動的流泉、變換的煙云,與點景人物、樹木、村舍,共同構筑了富有韻味、生機勃勃的大自然,可游可居,讓人陶醉其中。
杜中良是一位大自然的歌手、一位浪漫的詩人。他筆下的山水有著很強的浪漫抒情成分,正如林風眠所說:“風景畫適合抒情的表現,而中國藝術之主張,適在抒情。中國風景畫以表現情緒為主。”所以欣賞杜中良的畫,就好像聽到大自然如編鐘似的錚錚作響。他所創造的自然景致無拘無束,純潔、安靜,是一處可以忘卻自我、在心靈的漫游中找到平和安靜的地方。
杜中良的畫相對靜態的山水、深山古寺,亦絕無甜俗,給人印象最深的是氣韻生動,山川雄渾秀麗、豪邁剛健,表現出拙樸渾厚的氣度和別具匠心的構思,和長幅巨制有著同樣的氣勢。以混沌的水墨,縱而有控之筆,寫山水之魂,像《山青水秀》《春雨潤江南》等均是意境深邃的上乘之作。他擅長把握畫面的整體感,畫面雖然峰巒疊出,蜿蜒不絕,溝壑縱橫,同時云流飛瀑涌動其間,但卻無零碎瑣繁之感,整個山體龍脈相互呼應、渾然一體,給人以大氣磅礴的壯美之感。
杜中良的畫作主要是骨法用筆,這是畫中國畫最重要的,這得益于他的書法,其次是用墨很好,古人論水墨講究“淋漓”二字,墨遇水方活,這其中還有一個氣的導引,便是用筆。另外,他的畫面色調統一,格調高古,既有蒼茫之氣,又有華滋之氣,這種氣象是很多山水畫家畢生追求的目標。
杜中良山水畫的另一個特點是表現手法靈活豐富,技法全面。他擅用大、小斧劈皴去展現山體的剛健,亦好用長短披麻皴去表現山巒的渾厚,還能用豆瓣皴去描繪山壑的質感;他在遠景、中景、近景的處理上更是體現了這一思想。該寫實處則寫實、該寫意時則寫意,靈活運用,恰到好處。如《白云深處有人家》 《深山秋水碧如蘭》等作品,近景丘壑林木,表現精到;遠處云峰氣嵐,水墨淋漓,而全圖渾然一體,并無生硬做作之弊。在設色、光影的表現上,畫家十分注意落筆不茍,既不偷工減料,又不濫用筆墨,技法純熟,層次豐富,收到“咫尺千里”之效,且不讓古人。
中國畫的藝術生命在筆墨之中,縱觀畫史上成大家者,無不在用筆用墨上創造了一番新的天地;而那些優秀的作品,還源于畫家自身的傳統文化功底。
多年來杜中良廣博的游歷為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題材。他善于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進行創新,帶著受藝術之托的藝術良心,不為名利所累、不求聞達,潛心去從事藝術創作,形成了屬于自己的藝術空間,從他的作品中證明了他的一種人生態度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