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四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新聞發布會暨綠建工作座談會召開,國務院參事、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住房與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仇保興在杭州接受訪問時表示,中國將以綠色建筑,綠色交通來應對氣候問題,中國綠色建筑行業迎來三大歷史機遇和四大指導方向,將成為影響世界的“中國新名片”。
仇保興認為,201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國家經濟取得輝煌成績的同時,我國綠色建筑行業也將迎來關鍵性發展,我國確定綠色發展這一長遠目標、碳市場的建立以及藍天白云保衛戰,仇保興認為這三大關鍵機遇將是綠色建筑行業轉型的重大利好。
仇保興對綠色建筑提出了“裝配化、地域化、智能化、健康化”四大指導方向。

裝配化
仇保興分析,建筑都面臨一個問題,房子有百年的壽命甚至更長,但是門窗卻只有30年或更少的壽命,如何才能更好的將兩者區分更新是一個難題。而解決這個難題的途徑就是對建筑進行裝配化,把建筑分解成組件,然后進行工廠化生產,最后現場裝配,這樣建造過程都能做到綠色,在質量上也是嚴格可控。同時,在國家戰略問題上,建筑裝配化還能在必要時刻為國家提供戰略物資。現在很多發達國家已經開始把戰略物資如鋼鐵等金屬廣泛的以建筑的形式儲存,所以它們就不依賴進口了,而是通過對建筑和建筑部件的更新來獲得大量原料。
“我國在進入城市時代之后,最大的礦山必然是城市礦山”,仇保興說,每年建20億平方米建筑,又能儲存多少鋼鐵和可循環利用的物資呢?這對于國家的長期發展是有實質性幫助的,對于國家目前的節能減排目標也是有積極推動意義的。
地域化
在仇保興看來,所有的“大、洋、怪”建筑都不是綠色建筑,所有結構復雜高科技的建筑也不一定是綠色建筑。對于綠色建筑,它必須是地域化的,必須是適合當地氣候的,這在中國古老的建筑技術中都是能找到例子的。例如窯洞式建筑,這樣具有前人智慧的建筑已做了準確到位的綠色指導,同時詮釋了古建筑如何做到適應氣候變化和節能減排。
“因地制宜,因時而異,是我們對綠色建筑的根本性要求。”仇保興這樣說。
智能化
仇保興表示,針對目前的綠色建筑的內部微氣候調節問題,它不能僅僅依靠硬件,更需要軟件的支持。這些軟件即包括現代的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把建筑功能信息化,在技術支持下進行收集整理,把建筑的能耗損耗降低。
“如果能夠很好的把北京空著的房子的溫度降下來,只要降低二、三度,河北當前的氣荒就能很好地解決了。”仇保興認為,建筑智能化勢必成為未來建筑發展趨勢,多用信息,少用能源,讓建筑真正低碳化。
健康化
仇保興接受訪問時說,建筑的根本是人,人們以后在建筑內的時間只會越來越長,所以建筑內部環境對人的影響只會越來越重要。室內的微氣候、微生態環境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人的心理,決定了人的健康,決定了人的幸福獲得感。所以綠色建筑要朝著健康化方向前進,把握綠色健康發展方向,結合中國國情,以傳統文化為載體,建設一個讓人們心理健康,環境舒適,空氣質量和各方面都良好的建筑。這就需要更多從材料,模式,結構,包括公共空間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解決居民健康,提升居民幸福感,只有滿足這些條件和能解決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