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三門祭冬作為其代表性項目聲名鵲起。這不僅打破了臺州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零的突破,也讓這場有著700年歷史的神秘而古老的祭冬儀式再次亮相于世。
又到一年冬至時,為進一步保護傳承三門祭冬,弘揚冬至文化,傳播中華文明,提高三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12月22日,中國冬至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會暨2017冬至文化論壇在三門縣舉行。
敬天尊祖聚族,探秘“三門祭冬”
12月22日凌晨4點,伴隨著敲鑼打鼓聲,“三門祭冬”儀式在亭旁鎮楊家村楊氏家廟隆重上演,來自三門及周邊地區的楊氏族人早早趕來赴會。
“敲鑼是為了提醒大家儀式即將開始。”楊家村黨支部書記楊成來說,祭祀開始前,參加的人都會沐浴更衣,以示對天地祖先的尊重,而主祭和陪祭等會更換清一色的唐裝,并按照規則各就各位。
祭天和拜祖是兩個分量較重的儀式,祭天主要由主祭朝東、南、西、北對天叩拜,然后三拜九叩,讀祝感恩。拜祖時,族人起立,鳴炮奏樂。主祭者等三拜九叩,三獻,讀祝。禮畢,族人按次序拜祖。之后就是邀請戲班至中堂像前拜請三獻讀祝,禮畢,由主祭者接過蟠桃獻于祖像前,開演祝壽戲。午時,舉行老人宴,60歲以上的楊家村老人集中在家廟品嘗冬至圓等,8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還可以額外得到2.5公斤豬肉。然后戲班子在家廟連演11天11夜的大戲,整個祭冬宣告完畢。
“三門祭冬是民間冬至文化的區域代表,表達了對祖先和自然的感恩之情,傳達了尊祖聚族的人倫大義。”三門縣文廣新局黨組成員錢法明表示,今后三門的非遺保護工作,將以三門祭冬為代表,全面推進民俗類項目的傳承弘揚。
弘揚中華文明,傳承“冬至文化”
當日上午,在中國冬至文化論壇上,中國民俗學副會長劉曉峰宣讀中國民俗學會關于中國冬至文化研究中心正式落戶三門的決定。
據悉,中國冬至文化研究中心是中國民俗學會與三門縣人民政府共建的中國民俗學會二級研究機構。在今后的工作推進中,中心將以保護和傳承我國冬至文化為宗旨,搜集、整理、研究我國豐富的冬至文化資料,編纂出版相關學術成果;并鼓勵理論研究與開發應用相結合,開展與冬至文化相關的民俗文化資源的調查與研究,從事冬至民俗文化產業的開發與利用,促進地方文化建設,積極為地方文化深挖掘、提水平、上層次做貢獻。
“中國冬至文化研究中心在三門成立,標志著冬至文化的研究闡述、活態利用翻開了嶄新一頁,對傳承中華文化基因,研究中國節氣文化、豐富區域文化內涵,發展三門文旅產業、實現鄉村振興都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三門縣委書記楊勝杰表示,“我們將把祭冬等優秀傳統文化植入‘美麗鄉村’建設,把祭冬等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嵌入百姓生活,增強人民群眾對民族、對傳統、對文化的尊重。”
當天,吸引了幾千游客慕名而來參加三門祭冬活動,10多萬人通過手機觀看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