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日,人民網聯合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共同啟動了“書信中國”文化傳承系列公益活動。在活動期間,人民網將在線上開展書信征集、寄語祖國等多種形式的書信主題活動,并邀請多位文化名人做客人民網演播室,以“書信中國”為話題與廣大網友分享自己與書信之間的感人故事,傳遞正能量。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此,各級郵政企業都以書信為載體開展了弘揚傳統文化活動,社會反響熱烈。“書信中國”就是其中之一。全國兩會期間,記者就書信文化這個主題,對一些全國人大代表進行了采訪。多名人大代表呼吁:讓書信再度流行起來吧。
姚曉英:書信是承接傳統文化的“接頭密碼”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文聯副主席姚曉英將書信形象地比喻為承接傳統文化的“接頭密碼”。她對記者說:“書信是弘揚傳統文化重要的載體。國家倡導‘全民閱讀’,書信不能缺位。書信中類似‘順祝春安’‘安好勿掛’等詞語讀起來是多么暖心多么讓人感動。經過國家的推廣和大眾對快節奏生活的反思,傳統文化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朗讀者》《見字如面》等綜藝節目的熱播足以說明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接受程度正在增加。中國郵政要抓住機會,讓書信再度流行起來。”姚曉英建議中國郵政應該努力改進服務質量,讓老百姓寫信、寄信更加便捷;通過業務聯動提升老百姓寫信的意愿;依托線上和線下的渠道和資源多宣傳,讓老百姓關注書信文化。
李杏玲:書信是校園教育的載體
很多人認為書信是一種情懷,屬于過去的時代。但在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梅縣區東山中學教師李杏玲眼里,書信是一種教育載體,承載著成長的希望。“不可否認,教育者和孩子之間存在鴻溝,溝通交流是最大的問題。教育者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出現問題的時候,教育者總喜歡給孩子推薦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希望孩子能讀懂里面的道理。為什么不能相互寫一封信呢?教育者不便說的,孩子們不愿說的,都可以化作一封封有溫度的書信,用最傳統的方式解決最現實的問題。書信,或讀或寫都會在教育者和孩子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李杏玲希望國家的“全民閱讀”計劃能夠突出書信的作用,尤其要突出書信在“校園閱讀”中的作用。
金碩仁:《郵政法》里應有書信的身影
全國人大代表、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金碩仁曾于2009年參與全國人大常委會對《郵政法》的修訂工作,長期以來十分關心郵政企業的發展。他對記者說:“很支持中國郵政以書信為載體弘揚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做法。但任重而道遠,書信已經被遺忘了太長時間,讓它回歸主流談何容易。讓書信再度流行,規章制度、法案條例非常重要。無論是郵政管理局還是郵政企業都要為書信文化拓展工作匹配相應的規章制度和條例,并要落實到位。”金碩仁認為,社會發展越來越快,速遞物流行業也是日新月異,應該縮短《郵政法》的修訂時間間隔,讓法律真正能指導郵政業的發展。再次修訂時他特別希望能增加書信文化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