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如煙海的外國藝術史文獻中航行,需要足夠的膽識、智慧和裝備。這其中必有的裝備就是一張航海圖。
以勇氣和勤奮為舟,經歷十余年艱辛寂寞的航行,藝術史學者沈語冰陸續奉上他的“航海三部曲”,為后來者貢獻了一張詳瞻可靠的航海圖。
第一部,2003年出版的《20世紀藝術批評》。他對20世紀西方十大批評家進行了粗線條勾勒,以藝術批評理論和思潮為綱要,“將現代藝術這張大網拉起來”。
第二部,他從目錄學入手,在西方20世紀以來的藝術史文獻中選取最有代表性、具有方法論價值的核心文獻,將其譯成中文,“在翻譯過程中,逐步厘清這些代表作家的思想背景、方法論特點、主要觀點和結論、重大理據和理念創新”,并撰寫譯者導論或譯后記隨書發表。迄今已出版譯著12種,絕大部分收錄他擔任執行主編的《鳳凰文庫·藝術理論研究系列》。
第三部,2017年9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像與意義:英美現代藝術史論》。這部集合他十余年翻譯研究精華的著作,以20世紀英美現代藝術史論,尤其是藝術批評理論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方法為研究對象,對國內的藝術史論研究,特別是批評理論研究有著方法論參考價值。
第三部《圖像與意義》與第一部《20世紀藝術批評》相比,舊作是概覽,新作是濃縮;舊作是普查,新作是專題;舊作是群像,新作是特寫;舊作是粗描,新作則是細繪。與第二部譯著系列的關聯在于,《圖像與意義》是與譯著相伴相生的研究成果,它圍繞所譯對象(作者、文本、接受史)展開,或是對作者的介紹、原典的剖析,或是對原著重點篇章的導讀,對作者其他著作、學術源流的追溯等。
通過“航海三部曲”,作為探路者的沈語冰逐步厘清了英美現代藝術史論的學術鏈和知識地圖,標注出學術的主干枝蔓、流派的前世今生、觀點的異同流變,繪制和提供了一張必備航海圖。
航行的意義,并不在于——“為什么登山?因為山在那里”。對于沈語冰來說,航行的意義如海水般清澈透明;而一個細心的讀者,也可以從書中讀出他的用心。
航行的意義首先是采擷珍寶。《圖像與意義》帶來了20世紀英美藝術批評和藝術理論研究的主要方法,為中國藝術理論工作者打開視野,也為藝術批評實踐者輸送雙重營養——既有藝術史和藝術理論的知識養分,也有批評的工具。
例如第一章“羅杰·弗萊與形式主義”,是沈語冰對于西方藝術史系統翻譯研究的起步。無論對《弗萊藝術批評文選》重點文章的導讀,還是為《塞尚及其畫風的發展》一書所寫的譯者導論,都是他對“現代藝術之父”塞尚、“形式主義之父”弗萊長期研究的心得,向讀者濃墨重彩地介紹了20世紀藝術批評最具影響力的形式主義方法。又如第三章“施坦伯格的現代圖像學研究”中,他對施坦伯格的學術源流進行了概要介紹,補充了作為施坦伯格主要方法論基礎的圖像學的有關知識。有了這些“前知識”,讀者再來理解作為圖像學傳人的施坦伯格與形式主義的恩怨情仇也就容易多了。
航行的意義,還在于——與其在中西新舊的爭執和高談創新的闊論中眾聲喧嘩,不如轉身走向大海,“老老實實地做點翻譯和文獻積累工作,為后人真正富有原創性的成果做些鋪墊”。第二章“格林伯格的現代主義理論”精彩之處,是收集梳理美國學界對抽象表現主義實踐及其代言人格林伯格近60年的研究文獻,全面清晰地概括了研究本身經歷的三個階段及其特征,撩開甚囂塵上的抽象表現主義是美國政府一手策劃出來的“藝術陰謀論”的迷霧,顯示了一位嚴肅學者的素養和學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