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24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一年有24次,每個節氣都代表了一年做24個不同的氣象。
農歷?其實它并不是中國最早的日歷。在最古之初,我們中國人過成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生活。有些時候他們可能晚上會睡不著,于是就經常爬起來就看月亮。于是,他們的發現月亮的圓缺以29天或30天周期而演變著,于是他們把這29天或30天稱為一個月,又把12個月成為一年,這就是所謂的陰歷。
可是,慢慢照著陰歷生活,人們發現其中有個Bug。原來照著陰歷計算,一年只有354天,與真正的一年365天差了11天。雖然這樣過著一年還是一年,可是四季這樣就有些了變化。農民的耕種是必須按照四季來運作的,這樣的陰歷會給農民們的種植莊稼帶來不便。就好比今年的春天是1,2,3月,可能過了幾年以后,那年的春天就變成了7,8,9月。于是中國人又發明了一種新的日歷,就是聚眾所知的農歷。

農歷在某些月的后面會再加上一個月:就好比今天是六月二十八,三天后是六月初一。這種新加進去的月份,被人們稱作閏月。這樣正好填補了每年的輪回與四季的輪回不相稱的漏洞。
當然了,閏月也不是每年都有的。它19年會出現7次。那為什么19年會出現7次呢?其實很簡單:經過計算,陰歷年跟地球公轉周期相比,差了11天左右。那么19年就差了209天左右,大致等于七個月。所以才會出現19年7閏的這個說法,平均每兩三年出現一次。
然后,古人還把上文提到的24節氣填充進農歷中,還給每個節氣都命了名。
以前,我都不并不怎么關心農歷。知道哪天是怎么節氣,大多都是不經意之間看到了日歷才曉得的。來到晨山學校以后,我接觸到了農歷的天空下課程。并且,這每一個所遇到的節氣的那一天都去觀察物候,寫一篇農歷節氣作文。這,才慢慢對農歷和節氣有了解。

我是新生,今年9月份才轉來這個學校的。所以,我所接觸到的節氣并不多。只是: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但是,僅僅是這7個節氣,這足夠以讓我對農歷開始有了興趣。才開始到處查找之資料,也就總結出了上文這段對于農歷和節氣的介紹。
其他老生都從冬至開始,走完了農歷的一個輪回,也學到了比我更多關于農歷的知識。我覺得,這可能是對我知識庫的一個遺憾吧!
白露。在這天,我才知道原來節氣也可以寫作。可究竟怎么寫,一竅不通。于是在那篇簡書里留下了大部分的從網上查找的資料,幾乎沒有我自己寫的內容。
可是,僅僅是這三個月,僅僅是這七個節氣,我的寫作,就有了超級大的變化。引用了自己所了解到的知識,進行概括,整理,注入進了我的文字中,就讓那一覽無余的白白的紙上,有了生機和文化。
僅僅是這三個月,七個節氣,就讓我在寫作上有了飛一樣的提升。這農歷,這節氣,對我的幫助還是不小的。
農歷的天空下走完了一輪,我們也告別了農歷的天空下的課程。
將來會迎來什么?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這絕對是對我有幫助的。我一定要好好學習。讓自己有全面性的飛一般的發展。
加油吧!奮斗吧!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