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龍的國度,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龍,是中國古代人們心目中的神。因此,紅山文化玉龍的發現立即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紅山文化玉龍已在多處發現,其中尤以內蒙古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龍刻劃的最為栩栩如生。

1971年,被考古界譽為紅山文化象征的“中華第一龍”——紅山文化玉龍在赤峰市紅山文化遺址出土,赤峰市也因此被譽為“中華玉龍之鄉”。
這條玉龍墨綠色,有4種動物的特征:鹿眼、蛇身、豬鼻、馬鬃。高26厘米,完整無缺,體蜷曲,呈C字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彎曲,嘴緊閉,有對稱的雙鼻孔,雙眼突起呈棱形,有鬣。龍背有對稱的單孔,經試驗此孔用于懸掛,龍的頭尾恰好處于同一水平線上。形體酷似甲骨文中的“龍”字。
玉龍以一整塊玉料圓雕而成,細部還運用了浮雕、淺浮雕等手法,通體琢磨,較為光潔,玉龍的重心位置有一孔,用繩吊起首尾水平,這都表明了當時琢玉工藝的發展水平。紅山玉龍造型獨特,工藝精湛,圓潤流利,生氣勃勃。玉龍身上負載的神秘意味,更為它平添一層美感。值得注意的是,玉龍形象帶有濃重的幻想色彩,已經顯示出成熟龍形的諸多因素。
紅山玉龍的發現與意義
紅山玉龍的發現,不僅讓中國人找到了龍的源頭,也充分印證了中國玉文化的源遠流長。中華民族向以“龍的傳人”自居,龍的起源同我們民族歷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時代的肇始緊密相關。紅山玉龍對于研究我國遠古的原始宗教,總結龍形發展的序列都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從這一點上來看,怎樣估價紅山玉龍的文化價值均不為過。
在紅山文化重大考古發現以前,人們所知的只有夏商周以來近四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一直以來,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故鄉、中華民族搖籃的觀念,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紅山文化重大考古發現,開始促使人們重新審視中國史前的歷史,尋找中華文明的源頭。專家們發現:兩千年來,中國的歷史學家們上了秦始皇的一個大當,是秦始皇修建的長城遮住了他們的視野。他們要打破以長城自封的中國文化觀,到長城以北去尋找中國古代史的資料,那里有中華民族更老的老家。

出土地引起關注
2010年11月2日,被專家學者苦苦尋找20余年的中國國寶“中華第一龍”出土地,經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考古隊和翁牛特旗博物館田野考古工作者歷經兩年考察被確定。翁牛特旗博物館于1987年在民間征集到玦型黃玉龍形器被中國文物部門定為一級文物而加入國寶行列。考古學界普遍認定此件玉龍為“中華第一龍”,并被國內外紅山文化研究領域所關注。
由于這件玦型黃玉龍形器是民間征集而無具體出土地點,其文化類型所屬在學術圈內引起爭議和討論。部分專家認定這件龍形玉器屬距今6500年至5000年的紅山文化典型器物,而一些學者則認為玉龍屬距今4000余年夏家店下層文化類型。
紛爭之中,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考古隊聯合翁牛特旗博物館于2008年初立項并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調查活動之中,開始田野考察和民間訪問,采訪相關人士上百人次,在翁牛特旗紅山文化遺址群采集實物標本上千件,于2010年10月下旬最終確認此件國寶玦型黃玉龍形器的出土地點為翁牛特旗烏丹鎮新地村東拐棒溝紅山文化遺址群中。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內蒙古考古隊隊長劉國祥認為,兩年來的細致調查表明,玦型黃玉龍形器選料上乘,雕工精細,神態飄逸,具有明顯紅山文化玉器形制及工藝特征,應為紅山文化玉器精品,堪稱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