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蘇州是收藏家匯聚之地。其中,尤以幾大家族最為著名,他們對中國青銅器、玉器、書畫、碑帖、文房的蒐集與鑒賞,既代表了傳統(tǒng)文人的趣味,也代表了蘇州這座城市文化的面貌。
蘇州博物館秉承“繼承、傳播、弘揚蘇州文化,培養(yǎng)公眾文化藝術(shù)素養(yǎng)”社會使命,實施“清代蘇州藏家”系列學(xué)術(shù)特展。繼去年12月至今年3月的“煙云四合——清代蘇州顧氏的收藏”展覽成功舉辦之后,作為“清代蘇州藏家”系列之二的“梅景傳家——清代蘇州吳氏的收藏”特展于12月16日舉辦。
據(jù)悉,此次“梅景傳家”特展,蘇州博物館經(jīng)過兩年多的周密籌劃,將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圖書館、天津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旅順博物館、蘇州文物商店,以及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shù)博物館等國內(nèi)外10家文博機構(gòu)的吳氏祖孫所藏青銅器、玉器、書畫、古籍、碑帖、文房精品130件匯集一堂。內(nèi)容涵蓋了新石器時代玉器,商周青銅器,唐、宋、元、明、清歷代書法、繪畫,宋、明碑拓,以及明清文房用品、吳氏一門手跡等。
吳氏一門兩代收藏
蘇州吳氏作為晚清到民國蘇州地區(qū)著名的收藏世家,從祖父吳大澂開始,就以所藏青銅器、玉器、書畫、碑帖、古籍、文房等聞名江南,至梅景書屋主人吳湖帆,在繼承祖父藏品的基礎(chǔ)上,繼續(xù)四方蒐集書畫、碑帖,因此成為近代最著名的書畫家、鑒賞家。從愙齋到梅景書屋,吳氏祖孫兩代人收藏成為蘇州收藏的傳家代表,也成為蘇州藏家日常生活與精神世界的一處掠影。
其中,吳大澂的愙齋,以其所獲愙鼎而得名。據(jù)悉,自同治末年他放任外官后,20余年間,愙齋收藏迅速增長,門類囊括吉金、古玉、書畫、碑帖、古印、封泥、文房等,琳瑯滿目,成千上萬。
而生于蘇州的吳湖帆,在上海嵩山路生活了近半個世紀(jì),那里曾有他的梅景書屋,盡管如今了無蹤跡。梅景書屋之名,則源自宋刻《梅花喜神譜》,這是吳湖帆夫人潘靜淑三十歲的生日禮物,其與宋米芾《多景樓詩帖》、元吳鎮(zhèn)《漁父圖》、宋拓《梁永陽王敬太妃雙志》合稱為“吳氏文物四寶”。
除了吳氏兩代的收藏,值得一提的是,吳氏一門祖孫三代都工書擅畫,吳大澂以篆書名世,《篆書論語》冊為其模范,晚年行書步趨黃山谷。吳本善篆書有愙齋風(fēng)致,吳湖帆壯年書法徑出瘦金體。祖孫畫則皆師法“四王吳惲”,上溯明吳門及宋元各大家。吳大澂尤其傾心于戴鹿床,有“何必見戴”印。吳湖帆在書畫上,能力更超過前人,他能融會古今,獨出機杼,南宗山水之外,常與潘夫人合作折枝花卉,如蘇州博物館收藏的吳湖帆、潘靜淑夫婦二人合作的《花卉冊》、《臨王榖祥群英卷》,一為夫妻恩愛之證,一為續(xù)補悼亡之筆,面貌雖看起來有些相近,心境實則迥異。
傳家藏品溝通古今
自吳大澂開始,吳氏一族的書畫收藏一脈相承。從愙齋到梅景書屋,收藏之物的遞相授受中,在書畫的鑒藏上,無論數(shù)量還是質(zhì)量,吳湖帆都后來居上,集其大成。據(jù)悉,此次展出的32件書畫作品中,即包括宋代魏了翁《文向帖》、元代朱玉《揭缽圖》、清代惲壽平《楝亭圖詠》等。
吳大澂、吳湖帆祖孫遞傳之物有明代沈周《有竹鄰居圖》卷、唐寅《墨牡丹》扇頁、清代王翚《關(guān)山秋霽圖》軸、王原祁《仿倪瓚山水圖》軸等。自潘氏入梅景書屋以后,有宋代葛長庚《草書足軒銘》卷。
吳大澂愙齋之名,源出“愙鼎”,足見青銅器在其收藏中之地位。關(guān)于青銅器、碑帖的收藏與玩賞,此鼎在吳大澂去世后,一度流散民間,后吳湖帆以重金購歸,并將其列入“梅景四寶”,后來得《多景樓詩冊》乃替去,然而仍寶藏弗失,是梅景書屋的傳家之寶器。據(jù)悉,此次幸將愙鼎、宗婦方壺,和海外所藏芮公鬲、叔良父盉等分散于美國及中國上海、北京、南京、旅順各處的18件愙齋藏器聚合一處,與《愙齋集古圖》中全形拓同時展示,選展卷中所著錄之物,從圖畫到拓本,再到實物,觀者必有躍然紙上之嘆。除此,此次特展中重要的展品還有包括藏之玉器、文房在內(nèi)的重要藏品,此次展覽稱得上一次令人驚喜的藏品的匯聚。正如蘇州博物館館長陳瑞近在展覽序言中說的,今年適值吳湖帆去世50周年,“梅景傳家”特展無疑是故鄉(xiāng)蘇州對他最好的紀(j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