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剛剛獲得文華獎的舞劇《紅高粱》作為國家大劇院的開年大戲精彩上演,莫言鄉土氣息濃郁的文學讓這部舞劇充滿了中國文化的底蘊,簡潔而不失于簡單的舞臺美術設計并沒有讓這臺舞劇有絲毫的寒酸感,相反卻能夠給人更多的想象空間和視覺沖擊力,在舞劇制作動輒以千萬計盛行的今天,《紅高粱》的回歸舞蹈本體是非常值得贊賞的。
舞劇基本保有了小說原著以及電影《紅高粱》故事的主線情節,塑造了“我爺爺”、“我奶奶”、羅漢大叔等個體人物以及眾鄉親的群像。顛轎、野合、祭酒、豐收、屠殺、出殯六大章節,每個章節都主題鮮明,完整地講述了一段關于“生命力”的故事:生活在高粱地里的人們,對愛情的追求,對自由生活的追求,使人熱血沸騰。全劇最令現場觀眾震撼的一幕出現在劇尾:墨水河畔“我爺爺”和眾鄉親一起祭奠亡靈,他們前仆后繼、誓死抗爭。
中國藝術研究院終身研究員、舞蹈大家資華筠觀看了《紅高粱》后,評價這部舞劇很好地把原著中的民族特色、鄉土氣息、民族魂魄,用精練的、本質性的、具有亮點的舞蹈方式表達出來,“說明舞蹈成熟了”。她還特別認可《紅高粱》作品舞蹈語言上的結合,“很多舞蹈會忽略表意性,但《紅高粱》把舞蹈和表意性結合得非常好,音樂、舞美、演員的投入感都達到了高度結合。”
舞劇基本保有了小說原著以及電影《紅高粱》故事的主線情節,塑造了“我爺爺”、“我奶奶”、羅漢大叔等個體人物以及眾鄉親的群像。顛轎、野合、祭酒、豐收、屠殺、出殯六大章節,每個章節都主題鮮明,完整地講述了一段關于“生命力”的故事:生活在高粱地里的人們,對愛情的追求,對自由生活的追求,使人熱血沸騰。全劇最令現場觀眾震撼的一幕出現在劇尾:墨水河畔“我爺爺”和眾鄉親一起祭奠亡靈,他們前仆后繼、誓死抗爭。
中國藝術研究院終身研究員、舞蹈大家資華筠觀看了《紅高粱》后,評價這部舞劇很好地把原著中的民族特色、鄉土氣息、民族魂魄,用精練的、本質性的、具有亮點的舞蹈方式表達出來,“說明舞蹈成熟了”。她還特別認可《紅高粱》作品舞蹈語言上的結合,“很多舞蹈會忽略表意性,但《紅高粱》把舞蹈和表意性結合得非常好,音樂、舞美、演員的投入感都達到了高度結合。”